八月的回忆

盛夏的八月,常常想起很多过去的事情。

有一天做梦,梦到自己十二三岁的样子,在跟别人激动的讲着自己五岁的事情,竟然说着说着就哭了,醒来一阵恍惚。

有一天看到南京立秋之后的晴天,想起小学五年级课本上第一篇课文《小站》。记得开学第一天特别激动,早上新书刚发下来,就忍不住地抱着课本狠狠地闻了闻。窗外秋高气爽,天空蓝得透彻;教室里,我还是小学生,在座位上听着老师讲课。那时我十岁。

有一天给妈妈打电话,她说梦到我幺舅了,他已经走了十四年,但妈妈还能梦到他。在电话里,妈妈讲着快四十年之前姐弟之间的故事。那时她还是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幺舅还是三四岁的小孩。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了?我不知道。妈妈又讲起我小时候的故事,讲起毛陈镇上的那条老街,讲起那个两三岁的小男孩。我在电话的这边静静地听着,有种想哭的感觉,多年后我是否会像妈妈一样追忆几十年前的旧时光呢?是否会想起此刻静听妈妈的追忆呢?我想肯定会的。

有一天心血来潮,把自己的人人主页从头翻了一遍,重新看到了大一时候的自己,那个迟钝、冒失、固执的少年。当年自己从一个小镇上来到这个学校,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情,而园子里的六年又带给自己多大的改变,我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时间不经意中改变了自己。当年的学长学姐倘若看到那位青涩的‘小同学’变成如今的大叔,会有怎样的惊讶呢?我很好奇。

刚上大学时,还是和高中一样,看书做题,呆在图书馆,跑步,生活单调纯粹。经常下课后去西操跑步,然后去逸夫馆自习。也会在早晨或傍晚,在三教前的平台或综体二层户外平台上诵读看书,也会中午稍微吃点饭去游泳;…自己一个人迟钝地过着,别人在做什么事,别人参加了哪些活动,谁和谁好了,谁和谁又分了,甚至是谁拿到学长学姐的什么复习资料,我都不知道,甚至是不屑于知道。我就按自己的节奏过着,但心里还是惶恐,想在大学四年做些事情,但又不知从何开始,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面对身边那么多优秀的、近乎传奇的人物,满心都是崇拜;那些在课堂上、图书馆里、社团里偶然认识的同学,很渴望和他们交流:那些都是优秀的同龄人。多想跟他们聊天,跟他们讨论,去经历一种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然而自己还是冒失,还是怯弱。那时每次新认识了一个同学就会去加校内,然后翻看他们的日志或者状态,留言或者发站内信。现在想想,自己真是一个熊孩子,就是那种大无畏的做了一件事还坚信自己是对的那种人。我跟别人说话不多,留言内容更多显得正式或是呆板,很多甚至是“聊天终结者”的气势(其实到现在也许还是这样……)。有些留言别人客气的回复了,有些留言别人认真的回复了,有些留言就没有任何回音。幸好我是一个健忘者,很快就忘记自己给谁说过什么话,内心倒也没有任何不安(这就是熊孩子的特征…)。

大三上学期的交换生活似乎是一个分界线,把自己前两年的大学生活那么清晰地分开,我意识到自己也成了学长,像是一个老油条,开始对园子有了归宿感,而不是大一新生的谨小慎微和满眼的新鲜与好奇。大一大二时认识了不少同学,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又走出自己的生活,到现在还记得他们的名字,但是再也没有了联系。也会突然想起那些名字,想起那个十八岁的自己,想起那个那么努力却又不知所措的自己。谢谢那些遇到的人,他们包容了那个不成熟的自己,让我看到了更多样化的世界,更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更多样化的性格,相信有更多的可能。不知道许多年后,八字班毕业二十年三十年返校时,大家是否还能相见,是否还会想起当年八字班入学典礼的场景,想起第一次班会上的自我介绍,想起毕业典礼上的庄重与感伤,想起那些年的点点滴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人都是这么走过,“事如春梦了无痕”,这些文字就聊以为记吧~

八月份还是疯狂找书单的一个月,在人人上翻出北大一字班ZXJ的一份2000本的书单;又在南图里,在上海书城,在南京的大众书局、先锋书店,在扬州皮市街的咖啡店,在微信公众号上,找到了很多想看的书,前几天一口气买了大几百的书,很有满足感,就要多多抓紧时间看书了。
PS1. 在南图发现一本天津大学张策教授写的巨著《机械工程史》,整个机械工程的历史脉络清晰展现出来,我这个外行人也有想看的冲动。若是以后能参与整理写作一部《电气工程史》,也不会有遗憾了吧~
PS2. 有一个微博号‘陆浑戎’,里面常常分享一些不错的人文类的资源。另外有一个微博号‘好东西传送门’,多是分享web设计/python编程方面的资料~
1 评论
  1. 为什么笔调如此忧桑呢,大朋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