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信群聊 by 星河
为什么好好的局面,就走成了一盘烂棋呢?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些历史的转折期的历史看得跟玄幻故事一般,哪怕是身处其中,往往也很难看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老百姓不知道敌人的险恶和斗争的困难。对于明朝的老百姓来说,少年天子明英宗18岁是他们难得一见的圣明天子。他上位后,对当时明朝官场和卫所的贪污进行大力治理,同时平定了东南沿海一带的匪患和叛乱,眼看着一位新的文治武功圣君即将诞生。
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二十几岁的明英宗,几乎每走一步都会遭到巨大的阻拦。他甚至不得不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哪一天就被弑杀掉了。
我们看看为什么大好的局面变成了乱像。
明英宗一直在查当时明朝吃空饷、倒卖武器、倒卖粮库、官员勾结外夷的事情。而这其中,最为困难的是查吃空饷。查吃空饷这个事情,明英宗第一步就走不下去——就是搞明白明军到底有多少人。派了几波人下去,查了好几年,硬是连个准头都没查道。官员们对他说:一年查了几千人,实在是太快了,查不动了。几次三番派出去的官员不靠谱,性急又迫切想要改变这种困境的明英宗急了,他想出了一个可以百分之百查出明军具体人数的办法:派人去赏钱,每个士兵赏一两银子,但是必须自己亲自来领。这个办法好不好?也好,也不好。好,就好在它确实能够把人清出来;不好,就不好在它真的能把人清出来。
因为一旦清出来,那些背后的大佬们的罪证,都将被这位少年天子死死的抓住。这意味着,天子以后可以随时处罚他们,甚至诛九族——他们犯下的罪,诛九族十次都不过分。所以,主持正义的明英宗,把那帮人逼到了墙角。狗急跳墙,这些“狗”可不是一般的狗,急了他们什么都敢干。他们也不在乎死多少人,不在乎天下大乱,更不在乎大好的局面变成一盘散沙。
当然,明英宗也不是好惹的。尽管他年纪轻轻,但是这位正统的华夏天子,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的高人,那些大臣十个加起来的心眼儿,也不一定比得过他。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每一个明朝天子,只要是受过正统帝王教育的,他们不仅仅精通阴阳术数,而且还精通科学,尤其是天文学。他们的这些技术,是传承于明太祖的。明太祖本人是一位天象学家,而且精通卜算。所以,那些什么刘伯温替明太祖预测明朝国运的小故事大可不必过于相信——因为论预测,明太祖的本事比刘伯温强多了,他自己掐指就能算。
言归正传,为了对付明英宗,边军集团和文官集团,需要把明英宗的注意力和实力全部分散。只有把明英宗的注意力分散、明英宗的绝对忠诚部队分散,这些大臣才有和这位少年搏一搏的底气。所以,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前,明朝东南沿海再次出现了匪患、叛乱,现在的中南半岛一带也出现了巨大的动乱——这些当时都是明朝领土。明英宗心里大概也清楚,但是为了明朝的长治久安,他还是把兵力派出去了。甚至包括一些本该留在京城的精锐部队,也被迫派了出去——理论上他们可以不去,因为地方上的明军很多。
但是,这个时候地方上的明军战斗力突然“暴跌”。实际上,就是拿了地方派的钱,直接不干活,坐看当地的事情闹大。所以,明英宗只好把兵力都派了出去。这个时候,京城的精锐,大约还有三万多人。此时,北边传来了急报——也先寇边。听到这个消息,明英宗知道对方急眼了——也先不可能寇边,也先是大明尤其是明英宗最忠实的小迷弟。也先家族不是黄金家族,在当时蒙古草原上是受歧视的;而且他还拿着蒙古帝国的传国玉玺,这个玩意儿是个拉仇恨的宝贝。但是,大明王朝就是要扶持也先家族在草原上当权,所以也先能成为瓦剌的太师,全靠大明、全靠明英宗。没了明英宗,他什么都不是。所以,他怎么可能反呢?
明英宗听说也先反了,就知道肯定是有人作妖了。少年天子非常警惕,他得到消息后没有任何挺留,立马动员了当时京城最精锐的数万部队——大约三万左右。史书上说,是五十万大军,不实——明英宗几乎是朝发夕至,这么快的时间里,动员一万人都很难,更别说五十万。算上辎重部队、家属,还有被明英宗当作人质带走的内阁、六部官员,加起来可能有十几万的大部队。但是真正的战斗人员,也就是几万人。明英宗要亲征,大臣们说:别去。这里,大臣们给英宗来了个欲擒故纵。本来明英宗就不信任他们,看到他们一个个急着不让他去,顿时非要去看看那边有什么幺蛾子。
明英宗也算得很明白:凭借他的军事能力,和他手上这几万明军精锐,打穿整个世界都没问题,还有什么叛军能够干得过他呢?他们就是有阴谋诡计,英宗也把他们摁地上摩擦。英宗不是没有战争经验的莽撞天子,土木堡之变前,他已经亲自领导了三次北伐,并且取得了三次胜利。同时,他还指挥大军平定了东南沿海一带的许多叛乱——虽然叛乱背后基本都是当地官员。所以,论打仗,明英宗是专业的。
但是,他没有想到,几乎是所有人,都为了利益背叛了他。看到明英宗手下有几万人,这些人依然不放心,又制造了一个热点事件,把英宗手下仅有的几万人分出去了一万多人。英宗此时略有些大意,把这一万多人分出去了,然后就出事了.
事发当天,明军没有看到瓦剌人,也没有看到也先。一些资料显示,英宗的部属看到一些穿着明朝制服的军队走了过来。“是兄弟部队,不怕。”这是当时大多数明军心里的想法。而那些“兄弟部队”的想法却是:杀了他们,捉住皇帝领赏!就是在英宗部属还不清楚情况的前提下,这些“兄弟部队”冲了过来。以有心算无心,明军大败。
可能,当时的明朝老百姓很难理解:为什么出了这么一位英明的少年天子,当时明朝却四面八方到处传来了急报呢?最后,甚至把皇帝都给弄丢了。其实,没有急报,只有官僚集团对天子浓浓的恶意。
汉武帝时期,其实也是这个情况。但是呢,汉武帝比较稳,他把对方给打趴下了。在汉武帝生前,对方都只能匍匐在地,安静的坐一个不能作为的坏人,直到汉武帝驾崩了,他们才敢出来作妖。汉武帝第一次对付匈奴,是马邑之谋。整个大汉的高级将领齐聚一堂,设下了一个包围匈奴几十万大军的埋伏之计。如果这条计策成功,后面汉朝不用花数千万计的钱粮,跑到大沙漠里面去跟匈奴人决战. 少年天子心想:能这样最好。然而,匈奴人来到埋伏圈外面,突然就跑了。史书上说,是当地的一个小官告诉了匈奴人,说汉朝要埋伏你们。匈奴人听了大惊失色,跑路了。
且不说语言不通等问题,这么机密的事情,怎么会让一个边关的小官知道?汉朝的“锦衣卫”都是吃干饭的吗?事情的真相是,汉朝当中的大人物,把这个消息送给了匈奴人。马邑之谋失败,不仅仅失败,投降派还要求汉武帝处死主战派——因为马邑之谋证明主战派的理论是错的。汉武帝虽然无奈,但还是不得不处死主战派。但是呢,汉武帝没有认输,后面还一直在打,逮住机会就杀投降派。投降派急眼了,汉朝顿时四面起刀兵:南方的南越、闽越反了,西南的夜郎、羌人反了;连朝鲜那边都闹事了。
其实,汉朝老百姓也很奇怪。为啥我们的天子这么圣明,我们的国家却四面八方起刀兵呢?我们自己呢,还天天被征召去打仗。皇帝是不是太好战呢?不是皇帝好战,是皇帝要处理麻烦,“麻烦”们一定会出来拿百姓当人质。
(上面的史实没有复核。有些事表面看是一个原因,背后是另一个原因。但知道了好像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