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你呢?这是一个很开放也很有趣的问题。从过去经历的点点滴滴开始追溯,一直往自己出生的起点,甚至再一路往前,追溯家族的先辈,追溯当地风土人情的变迁…我们从记忆中捞起一件件快要忘却的往事和细节去猜测:会不会因为这件事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我自幼喜静,习惯独处,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或者发呆。但这给我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自卑,大家都喜欢外向、幽默、健谈的性格,而我却木讷少言,亲密的朋友也不多。曾经好几个同学建议我要更开朗幽默一些,聊天也不要那么一本正经那么严肃;甚至去支教时候的小朋友也这么告诉我。我尝试着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轻松幽默,但我做不到。后来就弃疗了,破罐子破摔就这样了吧。也许每个人有他的角色和使命,这样除了不那么出众和受欢迎外也没什么不好的。这即有先天基因的影响,也有后天教化的作用。
想起安森垚在《祖先》一书中讲述的人类迁徙进化的历程,不禁感慨人类族群的命运多舛。每一次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都是基因的对抗与融合。不同种族背后是不同的基因,由此产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难以想象,我们身上所携带的基因,从远古茹毛饮血的先民到文明社会的现代人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这些基因是如何经历和见证历史上数不清的战乱还有灾难的?我们的先辈们经历了哪些故事,又有着什么样的恩恩怨怨?这些都无从知晓,基因是人类历史最沉默的见证者,它甚至可以说是长生不老的。
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游戏规则之一就是把基因更多更好地传递下去。无论是俗话中的“多子多福”,还是现在疯炒的学区房,都是这样的。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奋斗的动力和目标就是让下一代过得更好。一般来说,优秀基因的后代相对会更多,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自然选择,我们可以确信几乎每个人的基因都必有所长,不然流传不到今天。而我们对于自己的了解和信心也来源于基因:家族很少得某种病,因此自己也很难得那种病;家族有人智商高,自己也许智商也不错;等等。
在代际传承中,基因是几乎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繁衍后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复制自己,男女双方都有一半的基因复制下来,获得了重生。从基因的眼光来看,它们是长生不老,组成它们的物质得到了保存和流传。下一代和前一代相比,基因是一样的,但是记忆却被清零,像神话里说的转世之前要喝一碗孟婆汤,所有前世的记忆都会清零一样。历史就是如此,前辈们经历的挫折,走过的弯路,晚辈们可能还会重复,他们要重新形成记忆。
那基因是怎么造成人与人的不同的呢?因为基因的不同,人们的外貌、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都有所不同。有的人长得英俊美丽,有的人精力充沛强壮有力,有的人悟性高记忆力强,这些与基因有一定关系。有时候做同样一件事情,有人做起来轻而易举,丝毫没意识到那是一件难事;而你可能挣扎半天、折腾得狼狈不堪,才勉强做成,本来就可能是这样的呀。从基因的角度看,人和人并不是平等的,有些人就是比你聪明、比你健康、比你漂亮,这是正常的。要是遇到这类人,就努力和他们交往,跟着他们的足迹成长。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使命或者意义,而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在面对人生无常、天地不仁之时,古人也会想为什么要活着,会想应该怎么活着,每一代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对我而言,“尽人事,知天命”是其中的一个答案。“知天命”是在接受自己基因、家庭背景等先天条件的约束下要看得开,有为而有不为。而“尽人事”是尽管受到一些禁锢,但是仍然戴着镣铐跳舞,尽自己能想到的办法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使命,活出自己的意义。而如何判断“天命”和“人事”,就需要人生阅历和智慧了。
人和人的不同不仅体现在基因上,还体现在后天的教化和思考中。如果说基因是一个人的硬件,那么后天的教化或者思考就是给硬件装上软件。硬件条件不好,如果软件性能优异,最后结果也不差。亚马逊CEO贝索斯在2010年的普林斯顿的毕业演讲中说“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 Gifts are easy — they’re given after all. Choices can be hard. You can seduce yourself with your gifts if you’re not careful, and if you do, it’ll probably be to the detriment of your choices.”所以,我们要知道哪些是更应该看重的,哪些是可以不那么看重或者引以为傲的。美貌、智力是基因所带来的,不足以见得一个人的特殊和可贵,甚至可能会迷惑我们的选择。而好的性格、人品、思想是后天的教化和个体思考所致,更为珍贵。在我们选择朋友或者伴侣时,也许“乱花渐欲迷人眼”,难以做出选择。但是如果我们认识到gift和choice的区别,我们也许能做出更合适的选择,同时也让自己努力做一个善良的、有趣的、明智的人。
现在“硬件”已经装好了,“软件”要怎么优化升级呢?也许是更多地和优秀的人相处交流,更多的看好书,更多的思考总结自省。这个问题没有简单可靠的答案,它是我们一辈子的功课,需要我们笃志前行,去探求去追寻。
END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