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转自天涯论坛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1432119-35.shtml ,2013-09
一、94税制的内在逻辑
先看看2012年税收收入结构。来自财政部网站,不是造谣哦。2012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100600.88亿元。从上图可以看出,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占税收总收入的67.1%.扣除出口退税,约占57%。
流转税的特点一是可以转嫁,二是普遍征收。这样一来,在中国生活的国民,无论你是贫富贵贱,无论你是初生婴儿,还是耄耋老人,只要你生活或者或者,你就得交税。因为你生活在中国,你要吃饭,你要喝水,你要用电,用气等等,这些都含有流转税。虽然你不直接缴纳,但是在电费单,水费单,气费单中都含有这些税。上面解释了纳税的普遍性,人人都有份,即使你不是人也得纳税,呵呵,狗粮也要纳增值税税哦。
下面再来说说,国家收的这些税,怎么分吧。
中央全拿的税:国内消费税,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约占全部收入的27.8%
地方全拿的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约占全部收入的6.8%
中央和地方分享税:
- 国内增值税,按照中央75%,地方25%分。那么中央占全部(全国)收入的19.65%,地方占全部(全国)收入的6.55%.
- 营业税:铁道不,各银行,个保险公司营业税全部归中央,其他归地方。具体数额没查到。
- 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归中央。其他所得税地方40%,中央60%
- 个人所得税:中央60%,地方40%
从上看出:保守估算,中央政府从全国收入中约占70%.
下一个需要明白的是,这些税是在什么地方产生的呢?按照增值税、消费税税条例规定,在生产、销售环节都要缴纳。从计算增值的角度来说,无疑生产环节产值是最高的,那么搞生产的企业交税就最多。虽然地方只占税收收入的30%多,可是这30%多可是地方政府的养命钱,为了使这个收入最大化,他们只有去招商引资办工业企业,扩大增值税的规模,只有想办法去搞工程建设,扩大房地产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提高营业税的盘子。在表面看来,地方官员是为了政绩搞GDP,潜在的原因可能是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盘子。关键是招商引资和搞房地产见效快,成果明显,对有限任期的官员来说,只有这么做了。至于想环境保护,市民福利,农民利益,科学教育等等,这些方面不仅花钱,而且还没有什么成果,谁都不会去做。
其实 当初进行税制改革,完全是为了中央财政收入。那时候中央穷,听说部分部门连工资都难以落实到位,而地方日子也好过多了,因为财政包干嘛,大家做事很积极,把本地方的经济搞的红火,税收收入增加,地方政府日子好过。地方日子好过是不错,可是中央的日子就很难过了,经常找地方借钱,吃了不少闭门羹。后来朱总理去中央后,力主税收改革,94税制出来后,中央财政明显好转,说话的底气足多了。
蛋糕就那么大,中央切了大头,小头归地方。地方政府的日子就难过了,这样地方政府就想办法去增加收入了。首先做的是利用增值税漏洞,搞虚假抵扣,增值税收入大幅减少,后来出了法律,搞杀头,就这样也没能刹住虚开发票之风。后来想出一招,就是金税工程,这样虚开发票漏子就被堵住了。
活人当然不能被尿憋死,自94税制以后,各个地方财政困难,没有办法,只有把手伸向老百姓了。从94以后,地方农业税征收力度空前加强,农民被收的很惨。其次是抓计划生育,搞超生罚款。再一个,实在是没啥办法,卖地方国企,因为这时候地方国企已经是不下蛋的母鸡了,不杀真的没办法养活。还有一个是搞房改,为了地方财政,不得不把公有住房卖了,不卖日子过不下去了。国企卖完了,公房卖完了,最后只有一条路,就是卖土地。一直卖到现在。现在土地卖不下去了,下一步怎么办,放心会有办法的,不是在炒房产税的问题吗?如果房产税的问题解决了,地方政府将会有全新的施政措施,可能会更加注重城市品位建设,环境保护什么的。
梳理一下自94年税制改革后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社会政策。
- 1、地方:搞虚开增值税发票———–中央:虚开就算犯罪,枪毙
- 2、地方:继续搞虚开增值税发票——- 中央:金税工程。堵死虚开之路。
- 3、地方:强化农业税征收,搞得百姓怨声载道——中央:废除农业税
- 4、地方:强化计划生育罚款———–中央:出台社会抚养费条例
- 5、地方:卖地方国有企业————中央:国企改革,抓大放小,搞中央大国企垄断,赚钱的归中央,亏本的你地方看着办。
- 6、地方:卖公有房产———-中央:房地产改革,住房私有化,老百姓没房子住地方负责。
- 7、地方:卖土地———–中央:房地产调控(在进行中)
- 8、地方:修路收费搞钱——–中央:废除二级以下公路收费,其他公路有收费年限30年
- 9、地方:没办法了,我发债——-中央:发债吧。一看不对劲,赶紧要停了
- 10、地方:跑步前进,多拿转移支付—–中央:转移支付逐渐制度化
- 11、地方:搞大项目——-中央:要发改委审批,环评否决
- 12、地方:税制改革吧—–中央:正在研究…..
- 13、地方:征收房产税—–中央:要试点,要研究
- 14、地方:我打黑——-中央:我反腐败
二、论在94税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
一直有流行说法是地方官员被考核GDP,所以,各个官员拼命去发展地方经济,做高GDP。考核GDP是不错,可是这玩意太玄乎,造假很容易,而且没办法去核实,上级官员也不是傻子,或许他自己也是这么干的,能相信你报的所谓GDP?其是,现实情况是,可以说绝大部分官员所关注的并不是这样,一个市长,就像一个家长,主要关注的是怎么赚钱养家糊口。
一个县,那么多公务员,教师,医生都是国家的人,他们要发工资,要养老,要福利,这个必须得满足,不然这些人不满意,书记县长也就没办法混。想想就明白了,要是你是一个员工,老板不给你工资或者给很少,你会听他的不?肯定不会。
除了养人之外,还得做点别的事情,学校要建立,公路桥梁要修善。等等。这些事情也要做的,不做,老百姓不答应,被人指指戳戳,滋味肯定不好受。而这些事情,必须得花钱。没钱,啥玩意都没有。所以说大部分地方官员真的没那么多精力去管什么GDP考核,主要精力是能拿到真金白银,有钱了,可以搞些政绩工程,可以孝敬上级长官,才能更上一层楼。
1、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已经搞了很多年了,前10年搞的很热烈,当然现在也是主打项目。为什么要搞招商引资呢?场面上说是发展地方经济(当然客观上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其实核心是为了地方财政收入考虑。 因为税制决定了,一家企业,只在某地生产,才能对该地有最大的财政贡献。生产企业增值额在整个产品周期中所占比重约70-80%。其税收贡献自然也是最高的。所以,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希望企业到他那里去办厂开公司,好做大当地的财政收入。对于缴纳营业税的,那招商引资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了。因此,就上演了近20年的招商大戏。
招商引资本来是很好的一个办法。可是这个竞争是太激烈了,全中国这么多县市区,几千个,都去招商引资,结果是地方政府跌价很厉害。为了能招到商,引到资,各种想法层出不穷。地方政府是能送的都送了,送土地,送户口,送房产,送车牌,送工人,送水电等等不一二足。企业老板也水涨船高,真老板假老板漫天飞舞,他们挑三拣四,坑蒙拐骗,骗吃骗喝,骗财骗色,各显神通。当然也有真想做企业发财的。在过招中,有腐败,有欺诈,地方政府开门招商关门打狗,企业老板排污放毒,污染死你祖宗三代,各有悲歌,各有苦衷,各有解恨的办法。闹剧天天在上演。
2、征收农业税的悲歌
在94税制正式施行之后,地方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钱了,钱大部分归中央的,那时候服务业不发达,营业税收入是很少的,为了弥补出现的财政缺口,地方政府首先把手伸向了最弱、最老实、最无话语权的农民。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活力被极大释放,农村经济和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把农民解放了出来。农民在分田到户的制度下,发挥着无限的聪明才智,劳动积极性极大提高,农民呵护农田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似的。笔者那时候在农村,各家农田被修得平平整整,沟渠被挖的方方正正,田埂被修的整整齐齐,几岁的孩子都下田除草护苗。在精耕细作下,农业收入节节升高。
二是事实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业税率的稳定下,农业收入不断提升,事实上降低了农业的税率,农民负担减轻明显。自94年后,因为税制的改革,地方政府从工业上取得的财政收入急剧下降,为了填补这个窟窿,农村成了一块肥肉。从那一年开始后,农业税的税率和附加税年年增加,我印象中,我家那时候96年的农业税是1200多元,而我家只有四亩多田地,占我家全年收入的一半还多。人口比较多的家庭开始吃不饱饭,94年后,我家乡富余劳动力不得不南下广东谋生,在那里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其中有不少人埋骨他乡,再也没有回来。
征收农业税的手段触目惊心。抓人,牵牛,卖猪,捉鸡,搬粮食,连坐等等手段无不用其极。有农民被逼死的,有干部被杀的。农村社会在崩溃的边缘。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出走,农村经济一落千丈,许多家庭全家远走他乡,农业生产的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因为没有劳动力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繁荣。农田水利基本荒废,荒地到处都是,杂草丛生,许多野生动物开始出没。即使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加上农业补贴后,农业农村的衰败再也没有恢复生机的可能。每次回老家走到杂草占满的道路上,看着大片荒芜的土地,心里说不出的难过滋味。感觉也许,只是也许,取消农业税太迟了!
3、黑色的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这一被科斯称为奇葩的政策,如今像幽灵一般依然在我们头上笼罩着。计划生育政策做为一个基本国策变成地方基本财政政策发生在94税制改革之后。计划生育政策在出台之后,作为一个社会政策。基本上对百姓的生活没什么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育意愿下降很快,那时候计划生育是国家号召,不是强制措施。即使多生了孩子,并不罚款,在我老家,唯一的惩罚措施是在分田地的时候黑孩子只分一半土地。但是,变化出现在94税制改革之后。
地方收入在提高农业税率和强化农业税征收的情况下,依然无法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的缺口。那时候还没有招商引资的说法,也没有其他可以增加收入的手段。计划生育这一奇葩政策与只要钱的政府结合起来后就成了黑色的计划生育。
我记得,在1995年的样子,当地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宣布了上级精神,精神的内容是凡是黑孩子(超生的,俗称黑孩子)一律实行罚款,不管是什么时候生的,出嫁的、丢失的,夭折的都要罚,每个240元,印象很深刻,那时候240元可不是小数目,约城里人3个月工资。
从那个时候开始,黑色的计划生育开始在祖国大地上疯狂地实施。许多人为此自杀和他杀,坐监牢,被拆房子,被逼卖猪牛羊。联防队员横行霸道,简直是人类历史上的人伦悲剧。
计划生育罚款收入占了各地乡镇财政收入的大头,计生委地位空前高涨,计生队伍迅速扩大,建立各级计生服务站,打计生之名,抢医生的饭碗。
在2002年,国家出台了《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把这一罪恶的东西变成了法律。随着国民生育意愿下降,超生罚款已经收不到什么钱了,许多农村地区开始实行放水养鱼的政策,鼓励村民超生,挂牌出卖准生证(听家人说5000一个),就这样,要的人也不多。如果计划生育的财政职能丧失的话,计划生育政策离废除也不会太遥远。从国家撤销计生委来看,计生支出已经大于计生收入。废除计划生育政策,指日可待。不下蛋的母鸡结局是被吃肉喝汤!
4、史无前例的国企改革
在对中国农村进行两项政策的掠夺后,农村的经济基础遭到了破坏,基于农村的财政创收基本上走到了尽头。地方财力增长出现下降的局面,这时候,政府开始把目光转向城市。1998年,在94税制实施4年后,中国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国企改革。许多人,许多家庭的命运也从此改写。国企改革的背景比较复杂,多种因素交织。
一是国企效率低下,冗员众多,许多国企不仅不赚钱,而且还依赖于政府补贴。给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
二是地方财政紧张,急需找到财政增收的途径。在94税制的影响下,这些国企,即使是盈利的国企,其大部分税收都被中央收走了,地方得到的很少,一旦亏损,还要地方财政补贴。
一句话总结是:有的母鸡不下蛋,有的母鸡下蛋在别人家,结局是只有杀之。杀了还可以吃点肉喝点汤,养着只是负担。在农村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改革国企,为地方财政,国企改革进行就理所当然了。具体措施开始是减员增效,对效益不好的,实施国企职工下岗政策,把工人们推向市场,让其自谋生路。后来是管理层收购和出售给其他私营企业。这两项措施无疑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的收益,而且甩掉了许多包袱,所以地方政府推行的积极性相当高。
前面讲国企改革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甩掉大量的财政包袱,特别是那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基本上搞光了。但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好的地方,因为财力比较充足,对国企改革是比较渐进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后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这些地方也是中央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缩影。
下面谈谈中央企业的改革。中央企业改革是在中央有足够大的财力的情况下开始的。也早就了大量共和国长子。主要的以中央财政兜底兼顾制度改革进行的。
一类是很重要不能倒下的企业。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些重要军工企业。对他们的改革方式是,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把这些企业的呆账、坏账剥离给他们,让这些企业保留核心优质资产。其实这些呆账坏账很多,都是成百上千亿的,一般来说,剥离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央政府有银子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二类是很基础的行业。如邮政、铁路。他们经营业绩尚可,就是处于要死不活的状态。对这些企业实施特殊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垄断经营等政策。如对邮政实施8531(印象中是这个,请邮政的兄弟们补充一下)财政补贴,给邮政营业税优惠,以及给邮政储蓄息差补贴制度等。
三是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如中国电信,中国石油石化等企业。对他们的改革也是剥离不良资产,且给予他们行政垄断的权力。
四是竞争性的行业的企业。一部分实施破产,一部分给予专营注册(如进出口公司,供销社,土特产公司等等)。这些公司没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可以获得进出口经营权,某种意义上具有行政垄断的意味。
当然,具体的改革措施有多种多样,但是不外乎上面提到的。当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表述上有些出入,请各位朋友补充。
5、住房制度改革
1998年实施了住房货币化分配改革,俗称住房制度改革。这一制度改革就像一个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房子成为中国人民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人活着主要是衣食住行。衣服可以穿破点,食可以吃差点,行可以两腿走,而住的方面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
首先要解决有无的问题。有与无之间是一个飞跃性的过程,中间没有梯度。即使说你想住差点,那种花销也会令家庭伤筋动骨,因为房子是大投入。
1998年为什么要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呢?在94税制的影响下,地方财政吃紧,国企改革主要是甩包袱,同样住房制度改革也是甩包袱。在以前,房子都是公家的,参加工作后,单位会给分一间单身宿舍,等你结婚了,你就有资格排队等待分房子。如果单位效益好,估计不用等多久就可以分到一套小房子。如果效益差,那么你就慢慢等吧,有的人四十、五十了还在住筒子楼。盖公有住房,分配给职工,这些都需要钱,钱由谁出,有条件的国企自己出,其它单位,如机关、学校等没有收入的单位,只有财政出钱来盖房子。在那个时候,国企效益普遍不好,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全部由政府出钱解决了。
可在94税制之后,地方收入是大幅度减少,地方政府再也没有资金去盖房子了,干部职工住房成了地方政府背上的大包袱。住房制度改革在这种背景之下就呼之欲出。
货币化分房奥秘在于:一是地方政府原本需一次性支出的大额资金,现在可以慢慢给了。地方政府从中甩掉了资金价值包袱,原来要贷款盖房子,要付贷款利息,呵呵,现在只要支付一点利息,不用出本金了。二政府公房供应大幅度减少。原来城里那么多人住房都要等政府解决,现在好了,归各个单位解决,各单位是有钱就发点住房补贴,没钱那就啥也没了。随着国企改革、兼并破产,下岗分流,货币分房最后只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中实施了。政府通过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了华丽转身。
住房制度改革另一个是公有住房出售。在甩掉解决新增人口住房的包袱后,对存量住房改革开始实行了。政府为什么要甩掉那些公房呢?
一是公有住房虽然每月收点租金,算政府的一项收入。但是这个租金太少了,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当然要搁现在,打死也不会卖掉了。
二是公有住房也要维修。许多房子都几十年了,这些房子要维修,维修费每年是一笔大开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租金是一招,可是那会遭到抵制。令一种就是抛掉维修责任。最好的方式是,房子自己修,谁家娃谁抱。于是卖公有住房就开始了,几年之内,各个地方积攒几十年的公房就这样卖光了。那些先知先觉们在住房制度改革中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成了有钱人。而这些人往往大部分不是国家干部和职工,而是那些无路可走,闯荡世界的人。
6、可耻的教育产业化
如果你是70年代末的人,最悲剧的是上完小学小学免费,上完初中初中免费,等上完高中准备免费上大学的时候,大学收费了,而且是收得奇高无比!
96年,国家部分高校实施收费试点,97年全面并轨收费,高等教育收费的大门从此打开。
那时候大学学费每年大约3000左右,约农村家庭2年的纯收入吧,城市家庭一年的收入,可见离谱到什么程度?
为什么实施教育产业化,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叫汤敏的人忽悠中央叫收费的。另一中说法是朱总为了内需,把巨额存款赶出笼子而制定的一个政策。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原因,其实真正原因是地方政府没钱了,没钱去投资高等教育了。首先看看大学的构成。中国大学数目大约2000多所.这些大学除了一些直属中央的大学外,绝大部分是直属于各级地方政府的。直属的意思就是归谁谁拿钱去养。
在94税制影响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是很紧张了,再拿一大笔钱去养那么多高等学校,纷纷觉得吃不消。大学不像工厂,说关门就关门,是不能随便关门的,只有让他们活,但是不出钱养怎么活呢?办法总比困难多。想出来了,收学费,而且是高学费。取名教育产业化。为啥要收高学费呢?首先一个是要养活学校及教师。其次要钱要搞学校建设。最后还可以从中搞点创收。
在2000年左右,如果你注意,许多大学的新校区,新大楼,新院系都在那时候建立起来的。大学改名面目前非,后来那些找工作的学生被招聘人员怀疑的目光搞的吐血。大学扩招更是一日千里。搞这些东西的钱从哪里来,从学生手上收回来的。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大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住在安装空调、卫生间的寝室里,可知道这些是你们学长、学长的父母用血和汗建起来的?
高等教育收费导致的后果是,许多家庭花光了所有积蓄,另一些家庭(主要农村)债台高筑。教育产业化后出现了很多悲剧。几年后,中央政府才开始醒悟过来,对教育政策进行纠偏。一个是禁止学费的疯涨。二是建立贷款制度。三是设立系列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总之,教育产业化的真正背景是94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无钱去支持高等教育。与汤敏无关,与扩大内需无关。
7、疯狂增长的高速公路
从以上图中看出,中国高速公路自94年后进入了疯狂增长的阶段。众所周知,中国高速公路基本上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民营企业很少,中央政府也投资建设了一些,不过占比不高。
地方政府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去修高速公路呢?一般来说,政府的收入主要依赖与税收和罚款收费什么的。但是在中国,政府不仅可以收税罚款,而且还有一个优势是投资赚钱。
投资赚钱什么行业最好?当然是垄断行业是最好的。可以许多垄断行业中央占去了,地方政府没法干,如铁路,电信,石化等,但是有一个没被中央占,那就是高速公路。因为地域的关系,地方政府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上海不敢到北京去修高速,同样北京也不敢到上海修高速抢人家的饭碗。那么就达成一个默契,大家都在自己地盘里玩,不跨界。
投资高速公路的另一大好处是相关税收全部归口地方,收益也归地方。并且投资的钱可以从银行贷款,即使到时候还不了,拖死了银行,也与地方政府没啥关系。
我们知道,在94税制后,地方税收增长空间被抑制。地方政府在甩掉亏损国企,公有住房,高等教育后,已经是轻装上阵了。财政状况得到好转,为了取得更多的收益,投资赚钱就被提上日程了。修建高速公路不仅能赚很多钱,而且间接提升地方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招商引资,也是一个备有面子的形象工程。
94以后,全国各省市区,不管穷富,甚至不管亏损与盈利,全部扑向了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也就在疯狂的增长。
8、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这个词,虽然是一个新鲜词,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在利用农业税和计划生育罚款搞伤农村、在利用国企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搞伤城市之后,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源基本被洗劫的差不多。在发展工业无法满足税收增长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土地。土地是稀缺的,土地也是垄断的,为创收财政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可能。
前面讲的高速公路的飞速建设,其实这主要是对省级财政有利,对市县级财政基本上没带来什么好处,然而土地就不同了,是谁的就归谁,而且还处于绝对垄断的状态,地方政府想卖就卖,想卖多少就卖多少,主动权全部在市县级政府。
大约从2000年以后,中国的土地财政从萌芽到壮大,到现在的不可替代仅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每一个地方官员心里都明白,如果手上没有钱,没有搞钱的手段,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将无法开展,没有政绩,不仅得不到上级的赏识,也得不到为官之地的百姓和官员的支持,最后的结局是灰溜溜的黯然离任。
土地为什么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呢?
一个是其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另一个是需求旺盛。在住房制度改革完成之后,地方政府甩掉了住房的包袱,但没有住房的市民总不能露宿街头吧 。必然要通过别的途径来获得住房,那就只有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全国那么多市民,绝大部分是没有住房或者住房条件都很差,这么多人在市场上购买住房,可见需求会多么旺盛?盖房子是需要土地的,房地产企业必须去找土地,集体土地便宜,但是国家禁止集体土地买卖。
其实最搞笑的是,集体土地不让买卖,国有土地却可以买卖,这个似乎逻辑不通,可事实就是这样吊诡。 最开始,地方政府把一些倒闭国企的土地卖给这些公司或个人(那时候个人也可以买哦,为什么后来不卖给个人了,主要是卖不起价)
按照法律规定,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国有土地主要靠破产国企腾退出来外,基本上手上没有多少存量,卖卖就卖完了。然而,集体土地却是无限的,无疑极大的吸引着这些政府。下节再谈谈火爆的中国拆迁。
9、血与火的中国拆迁
前面在土地财政小节中谈到了在初期,地方政府主要以出卖破产国企土地为主。明显地,这些土地是非常有限的,没过几年,到2000年的样子,就被卖完了。
地方政府在转让这些土地中尝到了甜头后,面对土地枯竭,无法创收的情况下,首先看中了城市的老旧低矮房屋。在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为地方政府拆迁城市房屋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个条例实施后,城市房屋的价格不是很高,而且被拆迁的都是些老旧房屋,城市市民还是比较支持和配合的,甚至都盼着被拆迁。为啥呢?第一个是那些居民的房屋确实很破旧,环境也很差,普遍收入不是很高,无钱改善住房,地方政府拆迁无疑满足了他们改善居住需求的愿望。第二、那时候拆迁补偿相对是比较公平合理的。当时城市居民主要以蜗居为主,普遍是一大家子住在10-50平方的房子里,拆迁还房一般有都超过60平米,家庭人口多的还可以多分几套。为啥,地方政府愿意给呢?因为这些房屋大部分在1~3层为主,他们新盖的房子一般是6~7层。第三是市民对城市土地和房屋的价值没有认识,也就是说没啥投资概念吧。在这三个原因下,城市房屋拆迁基本上是平静的,也是双赢的。
经过三年的城市房屋拆迁,城市的房屋也基本上就拆的差不多了,开始出现无房可拆,无地可卖的局面。为了解决无地可卖的局面,2004年出台了《土地管理法》,地方政府可以依法征收农村土地了,从此开启了中国血与火的拆迁。土地管理法的出台,为地方政府出卖土地提供了几乎无限的空间,虽然最后实施了土地计划管理,但是收效也甚是微弱。
土地拆迁血与火的悲剧在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的利益最大化。这些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农村土地征收迅速做大地方财力,开出价格非常的低,大大低于城市土地拆迁价格。他们的逻辑很搞笑,说你那个土地每年种地赚不了几个钱,给个20年的纯利润那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农民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这些土地是自己家人世代的保障,价值远非那个什么农业生产的纯利润能解决。所以在你来我往中斗争不断。
二是被拆迁农民的保障缺失。地方政府只管征地,给点补偿就算了,以后你是生老病死与我无关。与城市拆迁户被保障起来差距太大。
三是房产价格的高企。让农民们的收入预期大幅度提高,要价也就水涨船高。
地方政府通过强权,逼迫农民就范,甚至不惜死人。为什么,利益太大了,一亩地用个几万到十几万征收,一转手就卖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利益何其大,马克思说超过300%的利润,人民都不惜铤而走险,何况是几十,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利润呢?
在那个时候的中央政府的态度是:要中央让利税收不可能,地方政府自己想办法,你想干什么,我出台政策出台法律。
通过土地拆迁,地方政府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利益,搞了很多钱。可是任何人和组织贪心是不知足的,因为中央政府打开了这些潘多拉魔盒,而且合法,哪个人哪个政府会有良心,有节制呢?为了获取利益,满足拆迁的需要,城管制度开始兴起了。
10、崛起的中国城管
中国城管,估计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一直准武装力量。原本不想用“崛起”这个词,可是,想来想去,真没有比这更好的词来形容,也许是我的文化水平有限吧!
城管队伍诞生于何年何月何日,真的没法考证。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诞生于大约在90年以后吧。毫无疑问的是,城管的壮大于94年税制改革之后。到如今,扬名海内外,着是可以用“崛起”这个词来形容。
在94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强化对农业税征收,实行计划生育罚款,实施国企改革之后,农村和城市的富余劳动力大批量的涌现。这些人要生活,要养家,纷纷外出谋生,谋生的地点当然选最有机会的地方——城市。这些从乡村、从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出来的劳动力,没有什么知识,也没有什么技术,只能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可是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小商小贩的营生,甚至有些人偷抢坑骗。
这些人员到城市以后,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了冲击。沿海地方的政府,为了社会秩序的需要,有必要对其加强管理,于是城管队伍产生了。城市秩序的维护是离不开城管队伍的,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管队伍的功能被异化了。为了管理社会秩序,甚至用到了收容遣送、劳教等罪恶的制度来治理这些他们眼中的“流民”,“穷鬼”。
大约2000年后,各个城市找到卖地生财之道之后,城管的命运也就变化了。前一节讲了,地方政府在卖完破产企业的土地、拆完城市低矮房屋之后,逐渐把手伸向了城郊农村,为了利益最大化,以低价补偿的手段攫取农民手中的土地,这种交易是不公平的,可是为了到达获利的目的,地方政府想动用政权力量来打压农民,找来找去,发现城管队伍最好用,且最有效。
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的城管队伍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在有城管的城市,扩大城管队伍,在无城管的城市也纷纷效仿成立城管队伍。后来,随着队伍越来越大,且深受青睐的情况下,各地纷纷上书中央,要求给予城管合法地位。呵呵,中央政府答应了,城管队伍成为吃皇粮的队伍了,俗称公务员。
城管队伍在城市和农村拆迁工作中,为地方利益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这群体也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在拆迁过程中,各种手段用尽,连杀人放火的事情都没少干。他们这一群体的行为,迅速瓦解了各级地方政府的信誉,现在连中央政府也开始遭遇到信誉下降的冲击。拆迁的不择手段,缺德的作为,被揭露之后,各级政府又捂又压,司法不敢救济,上访者大量涌现。可以上访的结局是依然无法被解决,呵呵,最后他们发现,原来这样啊!
老百姓说,你不是无耻吗?那好,我比你更无耻!你不是道德低下么,我比你更低下。社会丑恶现象就大批出现,人们的道德底线一步步被突破,不相信法律,不相信司法,不相信政府,不相信道德,什么都不相信,最后成了只相信金钱和暴力的可悲局面。
11、高企的中国房价
随着卖地的高歌猛进,地方政府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目前虽然卖地收入总体上还在增长,但是收入的分化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一些地方还可以继续产生地王,而另一些地方,土地已经是无人问津了。为什么会出现分化呢?
一个方面是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土地虽然卖得不少,可是那些地方需求太大,满足不了社会对住房的需求,间接也满足不了土地的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三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因为前几年的卖地大跃进,卖掉许多土地,可是因为产业、人口、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住房需求基本上已经被满足,可是那些已经卖掉的土地,却可以盖大大超过需求的房子。新增的土地因为偏远,无大的开发价值,所以买的人就很少,价格也上不去。
可是地方政府却过惯了好日子,所谓由奢入俭难,在土地收入下降(总量上没降,可是在三四线城市下降是很厉害的)的情况下,必然要寻找新的财源。说实在话,找财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发现发债是一条好路子,不过发债也不是很好办,比较受制比较多,可以有一个权宜之计,那就是在房子上做文章。
房子上怎么做文章呢?那就是制造高房价!!高房价有什么好处呢?虽然高房价不能像土地取得收入那样明显,但是其收入却也是非常可观。
高房价收入来源,一个是税收,销售不动产营业税税率为5%,还有教育附加,契税,所得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约占10%。也就是说100万的房子,约要交10万的税收。有的地方为保障这些税收收入,在房地产交易环节规定了最低报税价格,如交易房地产只按照70万的价格成交,他们规定必须按100万成交价缴税。并且,这些税收全部归地方所有。
另一个是通过多收费来抬高房价,反正盖房子,买卖房子到底要收多少费,到现在还说不清楚,据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人士讲,这些收费是远远超过税收的。还有在房子持有环节也些收费,这些收费往往不是直接收取,而是加在水电气、电视电话等上面。
在一个地级城市,一年的房产交易量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其交易规模制造的税收和收费收入超过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成后总和的。可见维持高房价的利益的巨大性。
为了这些收入,地方政府不惜一切办法来抬高房价。
- 一是禁止房地产公司低价出售房屋。
- 二是设定房地产最低计税价格,不管你成交价多少,超过这个价格按实际缴税,少于这个按照最低计税价缴税。
- 三是制造虚假房地产繁荣,高报当地住房成交价,建立房价上涨预期等。
可是,我说了,高房价毕竟是权宜之计,再怎么努力,再怎么遮掩,毕竟还是抗拒不了市场规律,如温州,鄂尔多斯,神木等地方就是证明。
为了长久之计,地方政府的根本出路在于促成房产税的推出,建立一个稳定的地方税源,彻底摆脱收入不确定之困扰。这解释了,为什么各地对房产税试点那么积极的原因。
一部分人认为,房地产税难以推出是因为腐败,是因为官员占有房产的原因。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也是不准确的,仅仅是情绪化的发泄而已。其实,房产税出台根本困难在于,收房产税和卖地是矛盾的。因为这在法理上讲不通,土地出让金在一定意义上是预先征收了税款,再征收一次税款是说不通的。房产税出台后,首先必然是取缔土地出让金,可是各级政府不想放弃这块肥肉,他们的想法是既收土地出让金又收房产税(低税率的房产税),如重庆和上海。可是在欠发达的地方却想比较高的税率征收房产税。这样必然造成房地产价格更高,对经济风险更大,中央政府是不愿意的。其次房产税出台后,对存量房产如何征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存量巨大,距离70年到期还很早,收低了不行,收高了也不行。
不管怎么样。高房价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副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个是中央政府必须面对的,而对地方政府来说越高越好。
12、滚雪球的地方债务
地方债务,在目前看来,已经对宏观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一些专家说债务规模可控,但是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状态是毫无疑问的。地方债务,楼主分两块来谈,一块是农村债务,另一块是城市债务。
首先谈农村债务。94税制施行之后,地方政府的财源基本上被切断,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显减少。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把收入增长压到了农业税征收和计划生育罚款上。农业税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随意扩大了征收税基,加大了提留额。农民肯定不愿意交,于是地方政府就招募了大量的农业税征收人员,采取穷尽任何手段的方法来征收。计划生育罚款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县乡政府的公务人员猛增,慢慢地,几年后,农业基础被破坏,大量人员外出,农村农业税和计划生育的基础严重失血,而早前雇佣的公务人员却无法解雇,各个县乡政府的却要给他们工资福利,很多地方就靠借债来发工资。这是农村债务的第一个来源。
农村债务的第二个来源借债交税交罚款。为了完成财政收入的目标,各级政府对农业税收入和计生罚款额层层加码。具体落实到各个乡村具体税额,有的乡镇每年要完成这些任务一年比一年高,而农业税基和计划生育基础已经不比往昔,这些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任务,权宜之计就是找当地信用社贷款完成税收和罚款任务,日积月累下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债务余额。
农村债务的第三个来源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一些公共服务是中央政府明令要完成的,如农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等,这些基层政府没有钱,只有靠借债来完成。另一些农田水利建设支出,这个是刚性的,没有这些农村农业根本无法生产。以前靠农村义务工的方式来完成,到2000年以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义务工事实上就无法进行。
在94税制之前,农村财政虽然是吃饭财政,但是在正常农业税情况下是可以满足的,一方面那时候财政供养人员相对比较少,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如修路,修水利工程等)通过义务工的方式基本解决(这块物资投入也不是很多,农民都是自带粮食、自带工具去干活)。
为什么94税制实施后要举债呢?94税制受影响最大的是省级、地市级政府,因为原来他们的财政来源主要是工商税收(那时候是这么叫的),对农业税、计生罚款等依赖很小,甚至还略有盈余。新税制后,他们的收入被抽走了很大一部分,财政紧张局面一下就出来了,自然地,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下级政府的农业税、计生罚款等收入了。
省级地市级财政为了财政收入,自然把这些压力转移到了县级(县级财政主要是农业税)。也就是说,县级及以下政府不仅要在财政上满足本级政权的需要,还要向省(地)市两级贡献收入,县及乡镇产出却只有那么多,所以县乡政府只有通过强化征收和扩大提留、强化计划生育罚款等方式来筹资。
因为农村的经济基础在那里,经过一通折腾之后,农村经济被伤筋动骨了,征收成本也在大幅增加(雇佣大量联防队员,计生干部等),税收和罚款不仅难以增长,甚至有下降。而上级下达的任务却在逐年增长,许多乡镇官员为了完成任务,保住官帽,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就想到了通过举债的方式来完成这些任务。
农村债务严重性,到2005年前后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中央通过调研后,发现了农村债务产生的核心根源,那就是分税制后的农业税。
为此,在2006年废除了中国的农业税制度,附加在农业税上的各项收费也同时废除。并于2006年10月份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文件,着手农村债务的处理,经过几年处理,农村债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为什么在废除农业税情况下,农村债务能很快被处理掉呢?在前面,我已经详细分析过了,那就是农村举债缴税。
当然另一方面,中央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加大也是很大的原因,特别是对存量债务的处理。中央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之后,乡镇两级的行政管理经费基本得到保障甚至略有盈余,乡村两级政府在计划生育罚款还没废止的情况下,通过计生罚款收入,处理存量债务就相当轻松。
好了,农村债务八完了,下面来八城市债务。城市债务是怎么产生的呢?我想,根本原因在地方财政收入或政策的不确定性,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不过收入或政策不确定性因素是主因。下面详细分析:
94税制实施之后,地方财政收入被削减的很厉害。而公共事务义务却没有减少,支出还要那么多,而收入却在减少,地方政府不得不想尽办法甩包袱和捞钱。前面11篇已经详细介绍了。
地方政府捞钱的办法虽然很多,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收入的不确定,特别是占相当大份额的收入:中央转移支付和土地出让金。另外还有政策的不确定性。
- A、中央转移支付的不确定。中央转移支付是地方的一块很大的收入,可是这项收入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是不知道中央到底给多少。照理来说,中央转移支付应该是明确的,这样地方政府可以做一个明确的收支预算。事实上,转移支付却以大量专项支付出现,这可害苦了各级地方政府,中央人大会议是最后开,地方先开,我地方人大都不知道中央转移给地方多少钱,你叫我怎么去做预算?我列了计划没给钱,咋办?只有发债了。
- B、土地收入的不确定。虽然每年各地方政府获得的土地收入非常可观,可是这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哪年行情好,土地卖了个好价钱,地方财政一下就够了,甚至超过不少。有的年份不景气,地方政府卖地是挂一块流一块,忙了一年收效甚微,可是工作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了啊,没钱进行下去了,咋办?只有发债了。
- C、如2008年那样刺激经济的政策突然出现。本来地方上压根没想举债,或者也不需要那么多债,有些工程甚至计划在10年、20年后才实施的,现在突然出现了一个经济刺激计划,让大家大干快上,甚至鼓励举借大额债务来建设。在这一号召下,债务就来了,而且规模也很大。
记得2008年,各级地方政府加班加点,甚至发动群众,想点子,找项目报发改委批准,唉,真是难为他们了,也害惨他们了!除了上面分析的收入不确定性是一个主要因素外,还存在一些其他次要因素。另一个是弥补地方支出缺口。比如修条路,预算10亿可以修好,没想最后要花12亿才能完成,这也需要举债。只是,这些规模都不是很大,影响也很小,不是主要因素。
地方城市债务产生的原因前面已经说了。下面说说城市债务产生的方式。债务产生的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直接发债。另一个是城投债。
直接发债就是地方支付发行公债,叫地方国债吧。这种债务发行、审批比较严格,被监管的也很严格,所以一般地方都很难成功发行。这种债务目前不是占主流。
城投债。这个债务,是地方政府成立市政公司,城投公司,或利用其他地方国有企业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来举债。这种债务隐蔽性很强,也很难掌握,很难监管,目前大家知道规模巨大,可是没人知道全国到底有多少。这些贷款,有的是利用做假账,有的是通过行政干预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贷到的。政府拿这些钱来搞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道理,桥梁,楼堂馆所,形象工程等。其抵押物资往往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地方供水、燃气等资产来抵押。
前面分析过许多地方土地出让金在开始下降,其债务风险已经开始显露出来,无他只有等中央来救火了。事实上,不管怎么救火,只有地方收入确定了,城市债务才能根本上被解决?中央到底怎么做,以后再看看吧!
END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