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小国之晏阳初

摘自余世存《大民小国:20世纪中国人的命运与抗争》之“人类之子晏阳初”,

1.东西方文化共同培养出的行者

晏阳初出生于中国四川,按照台湾历史学家吴相湘的说法,四川的学问风气是“注重实用”的。吴先生在撰写晏阳初的传记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材料,来证实这种学以致用的风气如何表现在四川人的日常生活中。80多年后,晏阳初还回忆起父亲对他以身作则的教育,回忆起母亲吴太夫人对他和大哥的管教。父母的慈和严影响了晏阳初的一生,吴相湘写道:“他一生生活谨守规律,做事严肃笃实,对人守礼而不失原则的品性即从此发展而成。”

可以说,中国经典和做人礼仪在开明、既慈且严的父母那里获得了,父亲教授他的内容,先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后来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我们从晏阳初后来请人谱写的《中华平民教育运动歌》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教育的影响:“茫茫海宇寻同志,历尽了风尘,结合了同人,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见光明。一齐见光明,青天无片云。愈努力,愈起劲,勇往向前程。飞渡了黄河,跨过了昆仑。唤醒旧邦人,大家起作新民: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但晏阳初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他的成长教育跟牧师、传教士相关。在教会学校,他学会了唱歌和运动,并终生受益。十几岁时他就做了史梯瓦特传教士的翻译和助手,在史梯瓦特的帮助下,他到香港读书。人生的道路就此展开,随后去了美国耶鲁大学,并娶了华裔混血姑娘。

晏阳初自己说过:“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却不主张以暴易暴,杀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圣奥古斯丁说:‘在每一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人类良知的普遍存在,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晏阳初的生活习惯是洋派的,他习惯网球、板球,打猎,唱圣诗。他的儿子晏振东曾回忆,他们家的生活是很讲究的。即使到了河北定县,管理一家生活的母亲仍保证了文明社会的基本生活:“我们在定县的厨房旁边有热水锅炉,热水随时都是有的。”因为保持了这种西洋的生活习惯,抗战时期,“咖啡没有了,他们就拿棒子面炒糊了,烧汤喝,代替咖啡。我父母彼此都讲英文,我母亲平常跟我们说英文我们都懂……”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先生抗战时期曾跟晏阳初一家做邻居,在侯先生眼里:“在白鹤林,晏阳初维持着相当高的生活水准。他的家庭雇有两个满口京腔的女佣、一个西餐厨师。据其家人说,他在家里很少说中国话,基本上不吃中国饭……”

但如此洋派的精英却拒绝了升官发财,拒绝了城市,他不仅举家迁到乡村,而且动员了能够动员的大知识分子,如留学欧美归来的博士熊佛西、瞿世英、冯锐、刘拓等人,放弃大学教授、校长等优越地位,携眷到定县去跟他一道主持实验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几百名知识分子,从话剧家、医生到农学家,都到定县去参与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他自己的牺牲尤其大,如他的妻子跟他到定县近10年,语言不通、生活条件简陋,为了照顾家庭,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据说,直到抗战,到了重庆,他的妻子才慢慢学会用中文对乡建学院的学生说话。

从现在的眼光看,晏阳初的洋化已经登堂入室,他的生活似乎已经定型。但他一旦认准目标,他就可以到最土的、最原始的地带开拓出自己的事业。在法国战场上,他就跟“华工共同起居”。从事乡村建设时,师生们对他的印象是:“下乡检查平教工作时,大多步行,间或坐驴车和骑驴。”“对人和悦,待人至诚,在他家做过工的高妈说,与晏先生相处20多年,从未听到他说一句怨言和责备的话……也爱和工人们聊天。”“晏院长请客也同样简单,绝无铺张操办之事。并采取中菜饭西式吃法(每人一份),既卫生,又不浪费。”“(晏氏)常说:平教会的经费是‘沿门托钵’来的,其中包括不少孤儿寡妇的捐赠,如我们不踏踏实实为平民工作,随便浪费他们的捐款,是对不起他们,也是一种犯罪!”“晏院长总是穿着普通布料的长衫和一般的西服,但更多的是着长衫,这样便于接触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晏院长的饮食很简单,严格规定不多的一点菜金,不许多花。吃的面包,是以洋芋粉为发酵面和土面粉做成的,有人搞不清楚,说是洋面包。”

晏阳初对自己入俗的土化是充满感情也极为自觉的:“我两个女儿,群英、华英就是在定县乡下长大的。我们穿粗布大褂,住农民的漏雨的房子。我们从北京连家属一同去,与农民一同吃苦,吃穿住一样,才逐渐成了农民的朋友、亲人。”晏阳初说过:“自北京迁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在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在各方面尽力使我们适应乡村生活,和农民同起同居。千万不能在定县形成‘小北京’!”他还说:“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求知道。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做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换句话说,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可是‘农民化’不容易。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我们正努力在农村做学徒。几年来工作愧少成绩,亦正以此。”

晏阳初年轻时就表现得极有主见。1920年,在晏阳初回国之际,北美基督教育青年协会的副总干事薄克曼先生对这个前程远大的年轻人说:“你具有书香世家的门第和慈父的教育以及教授中国经典的基础,加上海外教育,回国以后,当可以迅速获得领导地位,以为中国学士服务。”晏阳初回答说:“不!我的未来早在法国为华工服务时就已决定:有生之年献身为最贫苦的文盲服务,不为文人学士效力。”

晏阳初做到了。从1918年在一战战场的华工营,到1990年在美国纽约去世,70余年,他只做了一件事,即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

以今天中国人的普遍心态看晏阳初的成长背景,年轻的晏阳初受过极为健全的教育,可以说是当时东西方文化共同熏陶出来的成果。

2. 富而教之的贤者

这个极洋而又能极土的中国人、这个大雅而能大俗的中国人因此从未纠结过,他跟同事们在河北定县农村一待10年,在湖南、四川农村一待又是10多年,以后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村一待又是40年。他的事业所在,都是中国和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区,都是充满了战争、天灾、人祸、动乱的地区,但他似乎乐在其中,“具有真正和完全的爱心的人不求自己的益处”,晏阳初说:我愿意化苦为乐,化敌为友。

晏阳初的发明创造因此及时及物。在一战战场上,他为华工及时解决了写家信的问题,虽然他乐意为华工代写家信,但一人之力有限,工作的繁忙让他想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中国古话,因此创办了华工识字班。在初次成功之后,为了给更多的华工开智启蒙,他发明了“导生制”,即由开始识字的学员教尚未识字的同学,先学先知带动后学后知,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化。华工们四个月内就学会繁难汉字的成绩、导生制的效果、华工和管理者的反应,等等,都使他看到了一个丰富的矿藏。

他坚信,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世界上最宝贵的矿藏就是“脑矿”,最大的“脑矿”在当时的中国,4亿人民中只有一小部分受过教育,目不识丁的文盲却超过3亿多。当时的英国每百人中文盲只有3人,法国只有4人,日本也只有4人,而中国却有80多人。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是开发“脑矿”最简单、最适用的工具。

为华工服务的初步成功使晏阳初选定了自己的事业,他是一个务实的人,回到中国开展平民教育,面对的是比华工更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态。但这种环境的改变反而激发出晏阳初更大的原创力来,他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知识或思想资源直到今天仍是我们认知中国社会的财富。

晏阳初发现办平民教育要克服三大困难:第一是“穷难”——因为他们穷,一天到晚忙于生计,无钱接受教育;第二是“忙难”——他们终日忙碌,没有多余时间上学;第三是“文难”——中国文字太难学习。要克服它们,就得使平民教育成为经济的、简单的、基础的苦力教育,才能易于执行。而文字教育是开发民众知识的基础,为此他动员、组织编写了《平民千字课》。这些结论至今仍是中国和世界扶贫济困所要面对的难题。

在晏阳初看来,中国人民潜藏着无限的力量等待开发。遗憾的是,中国人充满了“愚、穷、弱、私”。 要通过扫盲,在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化程度之后,以“文艺”(包括识字,通过演说、演新剧等方式开掘“脑矿”)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是平民教育的内容,而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则是行之有效的三大教育方式。

这个以“定县模式”著称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成果极为可观。晏阳初和同事们编写了600余种平民读物;选编了包括鼓词、歌谣、谚语、故事、笑话等60万字的民间文艺资料,搜集民间实用绘画、乐谱等,组织歌咏比赛、农村剧社,举办各种文艺活动。

同时,晏阳初还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举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对农民进行“生计训练”,如推广农业良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组织农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

在定县,晏阳初还实施卫生教育,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1934年,全县建成这一系统,农民每年人均负担不过大洋一角。在控制天花流行,治疗沙眼和皮肤病方面取得明显成绩。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基础是识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他们出版多种公民教育的材料,进行农村自治的研究,指导公民活动和开展家庭教育。

这些办法今天仍是公益、慈善组织取法的必由之路。论者认为,解放后我国备受国际推崇的赤脚医生制度,广受国内NGO采用的参与式社区工作方法,以及国务院扶贫办近些年的“整村推进”计划,联合国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为消除贫困所做的努力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定县实验”的身影。

晏阳初的思想可圈可点,他的创造性值得大书特书。罗斯福为反击法西斯主义,提出了四大自由,即言论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晏阳初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不能只拥有‘四大自由’,还有第五自由,比其他四项都显得伟大。没有它,我们能有‘四大自由’?这就是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Freedom From Ignorance)。”

晏阳初说过,“三C”影响了他的一生,“三C”即孔夫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远古的儒家民本思想,近世传教士的榜样,平民大众的疾苦、智能和爱,有机融合出晏阳初这样一种伟大的人格。他汲取了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却也扬弃了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傲慢与偏见;他汲取了西方和孙中山先生关于“民有、民治、民享”的现代民主精神,却也扬弃了基督教因信称义、因名称义的空洞虚幻;他直面民间“苦力”之苦,也以真诚的平等意识致力于开发“苦力”之潜力。

晏阳初为平教总会拟定的工作方针,用英语表述为“Reliefis not the answer,but Release”。直译全句为“答案不是救济,而是释放(其能量)”,有人译为“不要救济,让他发扬”。有人说,这种超越悲悯的扶助,对下层民众的尊重与信任,使他所从事的平民教育与社会改造事业,既超越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止于政治策略层面的局限,也超越了基督教的以怜悯为基础的“救世主”情感,而升华到依靠人民达成民主目标的现代性境界。

晏阳初的思想有着人类的情怀,尽管他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感,但他扬弃了狭隘的国家主义:“明智的国家主义就是国际主义。”他说:“‘富有’的人民和‘富有’的国家必须认识到,只有当‘贫穷’的人民和‘贫穷’的国家满足了,你们才是安全的。你把这叫做明智的自身利益也可以。”

晏阳初的人生之道因此是对“三C”的尊重和超越,而有着人类情感大爱的当代实践。这种道或爱行之所至,往往不被理解。老子说过:“不笑不足以为道。”年轻的晏阳初站在台上对上千名华工说:“从今天起,我不替你们写信了!”台下华工却大笑起来,以为他是在讲笑话。晏阳初继续说:“从今天起,我要教你们识字、写信。”底下又是大笑。后来的晏阳初到定县去帮助农民时,农民闻听之下仍是大笑。后来有人将晏阳初的人生事业归为改良派,甚至“美国代理人”、“帝国主义走狗”一类头衔时,无知的人们对其则是鄙夷一笑。今天的成功人士略为了解晏阳初的事业,也多是自以为是地笑一笑。

晏阳初的人生之道仍挑战着今天的中国和世界。

3. 善于学习的圣者

晏阳初是说不尽的。他一生度人无数,那么他的觉度又从何而来呢?考察晏阳初的一生,他似乎是一个极善于从身边获得真知、正见、良能、大爱的人。

1903年秋,晏阳初的父母接受了福音堂外国传教士的建议,把晏阳初送到内地会创办的华英学堂求学。在西学堂他认识了对其一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人——姚牧师,在这位牧师身上,晏阳初感受到了基督之爱与善。据吴相湘作《晏阳初传》中记载:“姚牧师从不对学生反复啰唆讲说《圣经》,只以‘身教’:用慈爱和蔼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生活,细心照顾他们的一切——一年时间里,晏阳初如坐春风,深受姚牧师伟大精神的感召,发现耶稣解读博爱世人的若干道理,由此决定领受洗礼。信仰虔诚,至老弥笃。”他后来数次到英国跟恩师相见,为了表示对姚牧师的感激之情,晏阳初还在其长子出生时,特以姚牧师的第一个名字(William)命名,以示其不忘恩师之情。

1911年,在姚牧师的引介下,晏阳初结识了第二位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传教士史梯瓦特。晏阳初一度担任史氏的翻译和助手。史梯瓦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所需而把晏阳初留在身边,而是推荐他到香港深造,并不顾路途之艰辛从成都转重庆行上海再到香港,一路陪同晏阳初抵达香港。在晏阳初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象征着基督的牺牲自我,以德报怨”。他对史氏的感念之深甚至感应到了史梯瓦特的死亡,悲痛之余,晏阳初以史的第一英文名字(James)作为自己的英文名字,并坚定了自己服务社会的愿心。

1916年,在前往美国途中,晏阳初又意外遇到了一位传教士莱夫,此人被当时“中国雅礼会”(Yalein China)的执行委员会选派到湘雅医院服务,与晏阳初相遇时正回美国度假。莱夫向晏阳初推荐了耶鲁大学。进入耶鲁大学后,晏阳初亲身感受到了基督的平等与博爱精神,他回忆道:“基督教的气氛笼罩着耶大,校中有教堂,教堂当然有唱诗班……我入学后,经常参加礼拜。”

晏阳初是幸运的,他在基督教的氛围里遇到了众多的良师益友。基督教也是晏阳初婚姻的重要媒介。他的妻子许雅丽出生于纽约市华裔牧师家庭,其父许芹是纽约市华埠首座基督教长老会教堂的创建人。他对中国革命运动很热心,曾与孙中山先生交好。许雅丽虽然从小生长在美国,但始终把中国视为自己的祖国,她不仅毫无保留地支持晏阳初的平教事业和乡村改造运动,而且还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

重要的在于,晏阳初从身边的善缘中获得了积极、健全的人类情感和认知,他不仅超越了俗世的功利、名位得失,也超越了东西方的边界。他善于从周围的世相中教育、救度自己。在他到耶鲁大学学习时,耶大政治系的台柱是前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虽然叱咤风云过,但塔夫脱平易近人,毫无架子。有一次上课,他迟到了10多分钟,一进教室就气喘吁吁地向大家道歉:“对不起,我去华盛顿开会,回来时火车误点了。”这件小事让晏阳初感触很深。当然,塔夫脱的儿子查理和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儿子威廉都是晏阳初的同学,他们待人热忱,没有富二代的骄矜恶习,这些际遇都给了晏阳初正向的收获。

晏阳初在法国为华工服务时,曾以极简陋的条件为华工办了一份石印的《华工周报》,发行数月后,晏阳初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大意如下:“晏先生大人:自从您办周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是,您的报卖得太便宜了,只10个生丁,恐怕不久要关门。我现在捐出我三年的积蓄,365个法郎。”华工们辛勤劳动,只有微薄的收入,但竟肯用三年的积蓄支持这张小小的报纸!晏阳初深受感动。正是这一事件启发了他,也教育了他,他说:“我在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教育了我。他们的智力和热诚,渐渐引导我发现一种新人。这新人的发现,比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也许还要重要。”

数千年来,这种人被认为是没脑筋的人,没有时间读书,也没人教育他们。基督救世,始于怜悯,止于宣教信仰,晏阳初却起而行动。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但他虽然有教无类,却“有闻来学,不闻往教”,晏阳初却往了,他到了民间,到了大众之中。自此而后,他立志不做官,也不发财,要把“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他说过一番感人肺腑之言:“教育劳苦大众,是一种使命,也可以是教育的革命,我要为这革命而出家,就是抛弃荣华富贵。劳苦大众所需要的,不是脑筋,而是机会,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那个时候,我就想做平民教育工作。平字是一个很好的字,有两个大意义。一方面,是平等的意思。不管是黄人、白人、黑人、穷人、富人,人格都是平等的。有了人格的平等,进一步求教育的机会平等,平社会之不平。平民教育就是全民教育。另一方面,平是天下太平。如果人人无机会受平等的教育,天下不会太平。”

晏阳初随时都在学习,都在进益、救度、创造。在烟台进行平民教育实验时,一次,他正和几位同事谈论工作,有一个小姑娘来到门前,怯生生地问:“请问谁是晏先生?”晏阳初马上站起身来说:“我就是。你有什么事吗?”小姑娘说:“你们只教城里的人识字吗?什么时候到我们乡下教我们识字呢?”晏阳初愣住了,他郑重地对小姑娘说:“我们要到乡下去的,很快就会到乡下去。”小姑娘说:“那我等着你们。”

也许,举世闻名的“定县实验”,就是晏阳初从这些细微的生活因缘中学习并创造出来的。

4. 超越有限时空的人类之子

这样的圣贤在哪里,就给哪里带来了希望、光明。可以说,晏阳初先生一生就是跟他的环境相互荣耀的一生,他影响了世界,世界也回报了它。

1928年6月20日,35岁的晏阳初到美国耶鲁大学领受荣誉学位。赞扬词是这样写的:“晏君自1918年在耶鲁膺学士学位,今已届10周年,极少的毕业生在10年间的成就,可与这位具进取心、富有才能,而且又不自私的人相提并论;他是中国平民教育计划的主要负责人,他对东方的贡献可能比战后任何一人都伟大;当他在法国以青年会干事与中国劳工相处时,设想出对中国文盲的教育观念;他在中国雅礼会所在的长沙,开始做平民教育大运动,迅速扩张成为全国性事业;他自繁多的中国文字中简要选取1000字;在这平民教育制度下,200万中国人已经学会读和写本国文字;晏君实是世界文化中一有效能的力量。”

1937年,蒋介石希望晏阳初帮助动员3000万民众抗日。应湖南省主席之邀,晏阳初被任命为这一项任务的首席执行官。他裁撤了2/3的县级官员,代之以5000学者和科学家。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基层政治改造尝试。

1938年6月,青年时期曾做过晏阳初的义工的毛泽东接见了晏阳初的同事,毛泽东此时已经是一个革命党的领袖,在国内有着极高的地位,但他对仍在从事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的晏阳初“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并且希望能“有几千几万的优秀干部去参加”。

1943年5月24日,是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日,晏阳初在这一天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一道被评为“现代对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晏的表扬状上写道:“杰出的发明者,将中国几千文字简化且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人的心智;又是他伟大人民的领导者,应用科学方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辛劳的果实。”

1945年11月,联合国文教组织在巴黎举行首次会议,晏阳初的助手瞿菊农是中国代表之一。会议以中国平民教育的经验为蓝本,制订了文教组织基本教育计划,以在世界未开发地区推行基本教育,以扫除文盲、灌输基本教育为目标。晏及其同人在国内开展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已然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并开始影响世界。

1945年11月,晏阳初自纽约抵达旧金山。市参事会一致通过授予晏阳初“旧金山荣誉公民”称号,称赞晏阳初是东西方各权威公认的真正哲学家、人道主义者,“历史将以最高地位记载晏对中国的贡献”。

1945年,晏阳初对蒋介石说,我们人民遭受了21年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大众干一些事的时候了。蒋介石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并说,要聘晏阳初为全中国乡村改造运动的领导。晏阳初说,委员长,如果您只看到军队的力量,而看不到人民的力量,那么你会失去中国。

说服蒋介石失败的晏阳初说服了杜鲁门总统,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叫“晏阳初条款”的议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外国人促成的国会拨款条款。条款规定:4.2亿对华经援总额中需拨付不少于5%、不多于10%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

1955年10月,美国《展望》杂志评选晏阳初为当代世界100位最主要人物之一,尊称他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学家与人道主义者”,“是一个具有坚定信仰和丰富想象力的英勇学者,是劳苦平民心智与精神的解放者”。

1958年12月,国际平教会集会,决定正式创立国际乡村改造学院。晏阳初指出:20世纪及其以后时代的最大挑战不只是探求太空的神秘,也在于怎样发展地球上2/3待开发人群的潜力。

1987年10月15日,美国总统里根在总统办公室授予晏阳初“终止饥饿终生成就奖”。里根总统在给晏阳初的生日贺词中说:“在我任职期间,最大的报偿之一莫过于得知有像您这样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贤达之士。”

1989年10月25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致电晏阳初,祝贺晏99岁寿辰,贺词中称:“您一生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平民,给了众多美国人极大的鼓舞。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我对您通过给予平民更多的自由和机会来帮助他们摆脱贫穷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您已使无数人认识到:任何一个人不只是有一张吃饭的嘴,而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您是我们人类的颂歌,是你们同行的楷模。”

1990年,晏阳初先生以百岁高龄在美国仙逝。

晏阳初生前在接受赛珍珠访谈时,曾说过:“我向全世界提出这一个问题,请求解答。为什么不能团结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人民以共同打击我们的敌人即愚昧、贫困、疾病和腐败政府呢?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世界,但其确切含义是什么?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切含义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他的理念用他本人喜欢的话语来概括就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一个大陆社会至今陌生的伟人,是我们自家的圣贤。这是一个说不尽的巨人。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有“穷人银行家”之称的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尤努斯,虽然尤努斯的工作也很了不起,但跟晏阳初比起来,似乎差距不可以道理计。用我们东方人的话说,尤努斯是度己度人;晏阳初则是跟大家共度。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世界贫困的挑战》中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正在被组成许多团队前往几千英里以外的不发达国家,经常是去到乡村中帮助和教育贫苦大众。与此同时,这些不发达国家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却想不到这样去做,而是愿意挤在城市中做受过教育的失业者或为了创造‘合适的’工作而要求他们的政府扩大其行政机构。”可以说,晏阳初打破了这个规律性的现象,这种超越至今少有人企及。

END

0 评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