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摸索

我有时在想一个问题,时间能带给我们什么了?经历了多少年以后,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了?是更加富有,更加勇敢,或者更加成熟,更加睿智?心里对未来的自己有没有什么期待了?如果有,那么就想办法让时间去成全它。花更多的时间集中去做那些与此相关的事情,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个方向上狂奔。动力,方向,方法,然后是不折不扣的执行力。

最近看了一本书《打破自我的标签》,越发觉得个人的渺小,在时代的浪潮中难以立足,只能被潮流裹夹着,与时俱进。如果不是此刻与时俱进,那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刻不得不去适应。这样,必须要主动去学习,去开拓,去适应,更快节奏的迭代、行动,与此同时还要清楚那些时代洪流中的变与不变。书里更加强调了群体的力量,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依靠一个团队,一个家族,或者融入到贵人的团队中去。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这也许是历史发展的真实逻辑。

在设计院工作一年半多了。找工作的时候想着在这里待遇不错,接触面广,能学到一技之长,以后向项目管理和总承包工程咨询方向转。工作后觉得工作比较稳定和轻松,能学到很多技术设计的知识,也有空闲时间去做很多想做的事情。但现在觉得行业整体形势不好,晋升空间小,交际圈小,成长节奏慢,还有国企所带来的僵化等特点,慢慢觉得这里不是久留的地方了。可是如果离开这里又能去哪里了?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吧,可是尝试得太少,很多事情看起来都很有趣。去做能挣钱的事情吧,可是自己去了是不是就能挣钱也是一个未知数。还是要有准备,还是要有行动,还是要去时代的风口,还是要有人来带。虽然向左走向右走,路都能走下去,但差别可能很大。这些都是当初选择的结果。

这个月主要是在做海外工程的画图和计算书,剩下闲暇的时间就去看书,看行业报告,看网络安全,看人物传记。这些未免过于书生气,遇到什么问题第一反应是求助于书本和网络。这的确是我的硬伤,与人交往太少,有效的交流太少,以至于一个人闷头狂奔成为潜意识里的选择。如果要有所改变应该怎么做了?我也不知道。以后的趋势也许在于“互联网+”,“工业4.0”,“医疗健康”,“大数据”,“能源互联网”,“细分领域的消费市场”,文化传媒,等等,而”一带一路”更多是一种被动意义上的应对产能过剩的选择。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加油吧~

 

 

0 评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