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篇碎碎念。
转眼到南京工作已经两年半了。南京郊区的房价从一开始的1.5w涨到现在的3w+,而工作又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买房、职业定位还有生涯规划,这些都是重大的选择。
想当初选择到南京工作,就是觉得能踏踏实实做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在能源行业里熏陶历练,以后在专业技术和项目管理方面有所特长,这就是简单的职业规划。但是这种计划过于短浅,最多也就是前十年的规划,再往后如何向上发展或者退出再选择另一个领域,都是没有考虑过的。找工作那会儿,看重的是对专业工程师的自我肯定还有对南京的偏爱,忽视了对备选方案的考虑。工作后和求职季时对公司了解程度肯定不同,工作几年后对行业了解也更深入。一般三五年后可以调整一下职业发展路径,但是如果当初没有考虑这一步路的话,现在付出的代价就相当大了。
当年欠下的,迟早得还,躲不过。于是再去了解其他选择的可能性,再去问自己想走什么样的路。很多励志类的书籍开篇就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然而要问起自己这个问题,发现躲躲闪闪不敢立志。要么是没有想清楚要走什么样的路,要么就是想做的事情和现在的工作没有交集而不敢follow your heart. 这个问题迟早会有结论,要么就去闯,要么就沉默。
临近而立之年,再过几年就是奔四,想想都不可思议。自己老喜欢去折腾,不安分,想去做点什么,想去学点什么,想去积累生活阅历、人生经验。而直到24岁那年我才深刻的明白,每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要集中资源做一件事。于是最近这几年我坚持去做减法,能不做的就不做,能不荒废时间就不荒废。尽量多匀一点时间去锻炼去成长,去筛选一两个方向然后去积累。
什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了?买房、教育、医疗的压力?或者是来自与别人比较后的动力?或者是内心的渴望或是恐惧?可能都有。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愿意是来自内心对自我提升的渴望,以及古今中外榜样们的带领和激励,信任然后追随。选择一条路,然后坚持去行动,总会有所收获。现在我仍然相信,相信自己做出的选择。
中国的房地产也是颇具中国特色。十年前一个人名下有十套房,被称作房哥房姐,是一件不得了的事。而现在人们只会惊叹那些人的明智。房价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路攀升,直到人们再也坐不住,然后就是疯狂。背后,政府深谋远虑推波助澜。伴随这一进程的,是中国的城市化。十年前,政府在城镇化和城市化之间选择了城镇化,鼓励三线城市带动周边城镇发展;而最近这些年,政府毫无疑问坚定执行城市化的策略,在特大城市周边发展卫星城,鼓励人们去城市工作定居。一线城市房地产的供需关系发生巨变,房价也一步步飞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不禁让人困惑:真有那么多有钱人吗?
真有。伴随着房地产的一路狂欢,是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加深,是阶层进一步固化。一将成名万骨枯,每一个手中有几套房产、千万元资产的人背后都是很多背负沉重房贷首付和月供压力的外地人。
我曾经质疑房价不可能飞到天上去,那样一旦经济形势变化,总有人换不起月供,进而引发联动效应,人们对房地产的预期将发生转变。但是我忽略了一个事实,真正被房产套牢的、背负巨大压力的也就是最近一两年买房的这些人,其中大多数人还有家里的支持,所以真到断供的案例屈指可数,对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就很有限了。媒体总说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制造业不景气,似乎很多人过的很苦。但实际上也许不是这样。大多数人都有房产,房产的增值远高于他们的工资收入,所以虽然企业日子不好过,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总财富是升值的。他们还有退路可走,他们还可以依靠房产或者金融来获得收入。
于是现在买不买房又变成自己需要操心的事情。倘若现在买房,心里又不爽。“不患寡而患不均”,同龄人早一两年买房,成本几乎比自己低了一半,自己心里当然会不痛快。不管怎样,最终还是要做决定。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古人也有这样的感慨啊~总感觉明面和暗面上有两条主线,一边说要报效祖国、下基层、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一边却是去金融、IT高薪企业,留北京,以逐利为选择依据。这些也都是古人所经历过的吧~于是便有了“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随着外在环境不同而选择不同。
生活还是要有点追求的,只要自己相信,它就会在那里。Keep going on and make it.
END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