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梅雨

      六月中下旬就是梅雨季节,今年是我第一次经历真正意义上的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以前对梅雨的印象就是那种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阵雨。然而这些天才发现梅雨可不是淅淅沥沥,而是泼水似的大雨倾盆。没有风,也没有雷电,雨就是自顾自的往地上泼着,过不久城里就处处可以观海。下个十来天,等到七月初,雨停了,于是出梅入夏,就到南京的盛夏时节了。PS. 程璧的《梅雨》这首歌不错,听着也应景~
     每到月末都惊讶于时间飞逝如白驹过隙。这个六月异常忙碌,先是画图、参加龙舟赛,而后是参加投标设计不停的加班。或许面临着入职一周年这个坎儿吧,就总想着再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多做些事情,于是去图书馆借书看,去花大块的时间学习python编程。这些天真正体会到忙碌而疲惫的状态,甚至出现过干不动活儿的时候。工作上很多事情要做,多是一些琐碎的、有现成解决方法的事情,按部就班去做,就是得花时间。如果天天只是这样去做一颗螺丝钉就没多大意思了,还是得尽量去发展形成一个体系,常识、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体系,目标定位于明晰这个行业的全产业链、定位于摸清行业的历史现况和趋势,这么想就有很多事可以做了,就更有做事的着眼点和做事的动力。
        划龙舟是公司的传统活动,已经有十几年了。为了参加比赛,在工作日和周末都有训练,有几次还碰到下雨天。下着雨的下午,在莫愁湖上泛舟,看四周烟雨氤氲,雨敲湖面,也是一件趣事。也有一些让人不太舒服的事情,训练的时候一些同事喊累(训练量不大),而且理直气壮和教练要求,任凭教练怎么鼓励都不管用。他们过于“精明”,心里想着怎么划船偷会儿懒就多占便宜。这让我想到“文人相轻”,在一个高学历人聚集的环境里,大家心里都清楚舆论宣传,谁也不愿意吃亏,谁也不愿意被别人领导和控制。但是这样少了那么一点糊涂和江湖习气,这个环境就变得有点死气沉沉了。有时候糊涂一点,吃点亏,也未尝不好。
      记得之前在电力系统分析的课程中提到过,两条线路输送电能,其中一条出现故障,如果不及时切负荷或者把负荷转移出去,剩下的负荷会集中到健在的那条线路上,使得这条线路超负荷,很可能这条线路也因过负荷而发生故障。把这个现象类比到医生、教师、警察等行业也是这样,本来基层工作就辛苦,待遇也没有很高,医生甚至还会面临生命风险。那些有能力的人都出国或者去金融IT等性价比高的行业,留下一些还有理想得以坚持下来的人和一些得过且过的人。能者多劳,留下的那些人就会更加劳累,甚至终于不堪重负而跳出这个行业,同时他们可能也不会鼓励子女继承自己的职业。如此下去,这个职业对应的领域可能会遇到严峻的问题甚至是出现严重的伦理冲突,最后仍然是大家一起承担后果,可是这些多年以后的事情现在不一定为多数人所意识到。
     还有一次,在看书的时候受到启发,就写下下面一段关于教育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一种沉浸和自启。第一点,沉浸是让孩子沉浸在一种大人所期望的环境或氛围里,无需去强调完成多少工作量或者达到什么目标,只是让孩子去耳濡目染。比如家长以身作则,提供为人处事的榜样;或者是古时的诵读写字所提供的修身的体验;或者是在宁静真实的大自然中。在这些过程中家长或孩子自己营造一种氛围,让内心安静下来,沉浸在经典文字中或是感受着身边人气质的熏陶,久而久之就有所影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是这样,久了就明白了,也慢慢相信了。不需要马上明白,也不需要马上就能清楚表述出来,就是沉浸其中就好。第二点,自启是说孩子自己的思想或者知识,最好是在外界的刺激下由内在产生,是他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而不是生硬的灌输和强权威胁下的逼迫记忆。如果一开始通过简单的例子循序渐进,加上别人的引导,掌握收集信息素材–>基于逻辑分析和演绎推理–>假设–>验证–>结论这样的方法,这样获得的知识、得出的结论,才更让自己确信,也提供了不断更新完善的可能。自启的特点是,经历和知识既可以从正面促进孩子形成某种观点或掌握某种知识,也可以像打疫苗的灭活病毒一样,刺激机体产生正面的思想和知识观点,有些老师鼓励学生质疑就是这种方式。
     人在旅途,且歌且行~七月应该会开始游历吧,体验陌生环境带来的对生活的敏锐感受~
0 评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