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讲给我起这个名字的原因,是希望我以后能成为一个外交家。在小学遇到“我的理想”一类的题目时,我给的结论是当天文学家。那一阵在看少儿百科全书,对宇宙星星一类的还挺感兴趣,而且这样也好写作文,可以天马行空。等到后来慢慢长大,这个问题也放到一边,一放就是高考以后。
上大学后,时间更自由了,从小到大闲不下来的我,就像是一匹小马驹从拥挤的城市一下子来到了大草原,撒欢儿地放肆地跑着。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就列一堆这个学期要做的事情,有的去做了,甚至坚持了。而有的也就两三天热情,不了了之。大学的时光这样波澜不惊的过着,看了一些书,认识了一些人,听了一些讲座,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一片世界。但越是这样,我越是希望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以后应该做什么”。
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近段时间在梳理自己的兴趣和罗列候选项的时候,发现似乎隐隐约约有一条路可以把这些事情串起来,虽然不够真切,却朦朦胧胧有一个影子了。想起高中时看到刘亮程在《剩下的事情》中的一段话,“以后几天,我干着许多人干剩下的事情。一个人在空荡荡的麦地里转来转去。我想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之后,都会有一个收尾的人,他远远地跟在人们后头,干着他们自以为干完的事情。许多事情都一样,开始干的人很多,到了最后,便成了某一个人的。 ”当时心里一震,似乎觉得这种事情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不为大多数人所在意,但是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去做也无妨。
现在看来,在大学的几年里,我几乎是选择性的喜欢去接触一类事情,接触一类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类事情的特点,就是体验并普及美好的东西。体验美好的东西是人之常情,除此之外我希望能更多去了解探索如何普及。比如一种自己认可的生活状态,回归自然的、柔和相处的、张弛有度的、可持续的生活状态,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微素食的饮食习惯。比如自己认可的一种心态,接纳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思考并明晰未来的方向,对生活保有热情和好奇心,拥抱而非对抗,做自己认可而喜欢的事情等等。比如如何看待社会现状,如何看待身体的疾病,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顺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此外,还有那些知识,科学的或是人文的,课本上的还是生活中的,想着怎样找到一个更加清晰系统的框架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提纲挈领让更多的人能够抓中重点快速入门。如何把散落在各处的知识或者常识,通过甄别和对比后,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些大概是我喜欢做的一件事情,与之对应的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收拾寝室或者整理电脑于我而言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如果回过头来再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考虑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职业的话),下面这些都还挺有兴趣的,大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只是现在时间太短,只能有一个主要兴趣点,而其他若干方面只能点到为止了。
- 植物类博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
- 学前教育及青少年教育,如何能自然健康成长,如何能实现更为公平普及的教育。
-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中医倡导的生活方式、武术与健身、禅学等等,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心态。
- 技术方面:自动控制系统,知识表达(网站设计、知识图谱、数据可视化等)
- 公共政策方面的比如教育、环境、农业、能源、慈善等方面,如何改善和优化。
当然现在知道的太少,看得也不够真切,但能感觉到一点点在接近。长大一些后会更多考虑理想和现实和关系,不一定非要对立,或许可以找到一种方式可以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但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有一个时间窗口,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内做好足够的准备,把要做的事情做完。不然过了这个时间窗口之后,外界条件改变了,自己心态若是也变了,那样这件事情就不容易做成了。时间窗口很短,可能不到三年的时间,给自己一个允诺,在一段时间里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情。我想,那些经常挂念的事情,也许很零乱或是很朦胧;有一天可能会发现,有一条主线把他们串起来了,无所谓高尚或者平凡,看到了过往的自己,看到了那些自己为之的努力,也是一种惊喜吧。
version 1 @ 2015-04-07
update @2015-11-01
- 谋生的能力
- 专业技术:电气设计,跟踪前沿技术和行业趋势
- 工程项目管理,英语
- 咨询服务:数据收集分析、战略咨询与管理咨询方法,与领先公司对标
- 经济学、财务、法务、营销、新媒体宣传等常识
- 业余兴趣
- 教育、游戏、辅导
- 中医、运动康复、锻炼
- 编程、计算、网站
- 热爱生活:吃饭,玩…
- 野外生存、动手能力:男儿不可少蛮荒之气
- 诗歌、散文、小说
update @ 2016-04-28
Career choice:
- 电力:工程设计、产品(软件)代理、行业研究、电动汽车、航空(舰船)的电气系统设计
-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精准医疗)
- 青少年教育,博物学、体育培训,认知科学,
- 运动康复,老年护理
- 农产品(植物)代培,
- 餐馆、工作餐(早餐)
- 礼品策划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