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碎碎念

2020年也过去了,以后就是奔四的人了。时间过得太快,偶尔停下来却记不清来时的路,这十年变化了太多。比尔·盖茨曾说,“我们倾向于高估短期内将要发生的变化,而低估长期内将要发生的变化。”的确是这样,回顾长期的变化总是会让自己惊讶。中间转折点是在哪里呢?身处其中时,你知道那一刻将成为自己人生中的转折点吗?

十年里,读书工作结婚买房生娃一件件事过来,北京南京香港一路向南,一直在漂泊,往往对一个地方刚熟悉了一点,又要挪窝了。经历了股市的疯狂和暴跌,经历了楼市的持续疯狂和持续调控,对社会有了一点点初步的认识。十年里走过一些弯路,留下一些遗憾,这就是成长的体验,不可避免。十年前就开始叫嚣着要减肥,过了十年也没成功。站在新一个十年的起点上,希望家人健康平安,自己的学业事业顺利,心境安宁,争取四十不惑。

毕业前一心想找专业对口的能学技术的工作,现在看来我的职业规划是有很多硬伤的,被社会毒打之后才醒悟过来。隐约感受到教育是有明线和暗线的,明面上所有学生在学校学的是一样的知识,做一样的习题;但暗线上不同家境的学生树立的三观差别很大。学校教的大多是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但学校学的知识不足以应对多变的世界。学校里很少讨论多样化的三观的问题,似乎奋斗、情怀、无私、坐冷板凳才是正确的,其他都是一些政治不正确的观点。但真实社会不全是这样,我们缺少商业、政治、法律等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知识和经验,缺少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缺少批判性自主性的思维能力。读书是否有用取决于读书的品味,很多东西也不会写在书里。这些教育的短板需要自己去补,或者靠家族的长辈分享经验。

初中有一篇话题作文是程度的“度”,很抽象的题目。电影里书本上为了简单起见,可能把世界刻画成数字电路一样的二维世界,非黑即白,好坏分明,一件事要么是好事要么是坏事。但现实不是这样,而是模拟电路的世界,中间的度在哪里谁也不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一个人好不好,一个政策好不好,一个公司好不好,没有简单的一句话的答案。你甚至可以把所有的事件、条目尽可能多的列出来,那也无助于下结论,毕竟很难给每件事一个权重,然后加起来比较。这是真实的世界,我们凭借自己的经历和感觉,甚至被他人、媒体等所左右,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全面的、客观的、不带入过多感情色彩的思考,不做武断绝对的判断。我们知道的太少,不足以看清世界,只是带着敬畏去试图理解。也许可以追随一些自己信任的优秀人,理解他们的理解,在他们的基础上来看世界,这有点人工智能里面知识蒸馏的味道了。

每个人多少会有一个目标,如何安排自己的日常时间便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有的人有明确的目标,比如升职加薪,或提升生活质量,或让家人过得更好,或不被裁员等等。有的人不去想目标这个问题,过一天是一天的快乐,按部就班随大流,过得简单这样也挺好的,这也是个人的自主选择。在学校里学生的目标就是学习考试,但长大后的目标要自己来选。目标不清晰很难有强的执行力,有了目标之后,行动要相应展开,目标和目标之间也有逻辑和配合,有点像是一个人的战争,大的战略和小的战术都由你一个人规划,时不时迭代更新。目标规划不合理没关系,行动起来,经常审视经常交流,尽力而为就好。行动了就有希望。

要刻意学习。比如锻炼身体,可以凭自己的想象随便走走或者晃晃胳膊腿,算是锻炼了。也可以学习专业的锻炼动作或是制定锻炼计划,一项一项学习完成。当你把一件事当作事来完成的时候,你去模仿学习别人分享的方法,去思考遍历有哪些可能的途径、技巧、优化思路等,当你回过头来发现原来这件事可以这样来做啊~拿到一件事,先自己想想有什么优化的解决办法,再调研交流别人的方法,理解之后融合自己的想法,再加以提升改进,使之适合自己的习惯,外界条件变化后再重新迭代。

职业规划可以开始得更早。找工作会考虑多个因素,理想、情怀、兴趣、行业、能力、待遇、城市等。理想不太真切也不易持久,需要等持续工作多年后才能得以确认。情怀固然令人感动,但不能成为选择的唯一理由,问题在那里还是得解决,可能一不小心就是不得不去解决。大多数人尝试的事情太少,不知道对事情有没有兴趣,所以兴趣有时只能用来排除一些选项。行业需要重点考虑。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是一个误区,大学几年所学只是工作所用的皮毛,甚至工作中用到的知识科班出身的都需要重学。年轻时候可塑性强,精力充足,要勇敢去找朝阳行业的工作,哪怕专业不对口。行业发展快,才有新人表现、发展的机会,有了舞台才有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待遇是要考虑的,坐冷板凳和过清贫生活不是要贴在身上的标签,待遇是行业或者公司在行动上对你价值的认可。城市选择一二线朋友多的城市,工作之后聚聚或者相互之间有个照应。从功利的角度看,能给别人提供额外价值的工作更好,比如大家希望认识一些医生或者公务员朋友,因为他们可能帮到自己。不管怎么样,要选自己认可的工作,留出一些工作之余的时间生活或思考。

重视健康。生过病了才知道健康的珍贵,学的多了才能发现生活中的误区。以前看书不挑书,现在精力不够只看经典的权威的书了。书本、公众号有很多医生在分享健康常识,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等,这些都很有用。还可以用app学习健身操、体育活动等,这就是泛泛而谈了。

碎碎念了这么多,就这样吧。新的十年开始了,有些期待,不负好时光。新年快乐!

END

 

0 评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