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火炉

“火炉”南京,此言不虚。今年是我在南京经历的第四个夏天,前几个夏天没热几天就过去了,甚至让我怀疑是不是政府重视绿化改善了城市小气候。火炉毕竟是火炉,整个七月中下旬,南京气温连日徘徊在39~40度左右,到了晚上八九点,江边散步的时候还是热浪,江苏地区的用电负荷甚至突破了一亿千瓦。七月去了两次电厂的施工工地,解决开关柜铜排布置的问题。下午两三点温度那么高,还有很多农民工在工地上辛苦劳动,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我帮不上什么忙,只能是很尊敬而有耐心地跟他们说话,尽快解决问题。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里面有一连串的故事。

六月考试之后花了不少时间考虑以后的发展,去想自己要做什么事情,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还有哪些事情没做。我一向都是如此,想得太多但更需行动。七月底出成绩,CFA一级低空飞过,只能说运气好。在备考的时候,对经济金融了解的更深了,一些专有名词和分析问题的逻辑也熟悉了,这种分析上的工作也是挺有意思的。会花时间去了解现在热门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区块链、流量获取、物联网、K12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这个时代跑的很快,但是如果你没在那辆车上,节奏就会很慢。

想起用过的社交工具有好多种,从一开始的短信、QQ、人人网、飞信,再到微信,开始的时候热热闹闹,然后好友越来越多,关注越来越多,但发言越来越少,互动越来越少。是不是它们太沉重,需要更简洁的社交圈?或者是因为我们忙于生计,忘记了人和人的互动,忘记了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思念,忘记了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心愿?至少这对我是一个问题。

会去想愿意过什么样的生活。想了许多次,发现自己看中的还是人和人的互动,能有几个朋友在一个城市,时常聚聚聊聊,能一起出门玩,也能在一起做点什么事。如果工作本身是有意思的、能与更多人互动的、收入也可以的,那就更好了。这些只是想法,但不去主动行动是等不来的。

工作和学校的区别之一是确定性的丧失。读书的时候目标明确,付出和回报的关系也是确定的,只是考察执行力。但是工作后确定性就丧失了,没有那么多确定性,有不同的选项,对应了不同的结果。我们找不到确切的目标,使不出全劲儿。对确定性的迷恋,也在某种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奋不顾身要转行去做人工智能,转行去做金融/IT。

最近想到一个隐喻挺有意思的。对信息的过滤筛选能力是很重要的,比如上课能知道老师讲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口水话,或者看外文书可以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翻来覆去的解释。如果一个人能快速汲取外界信息的关键点,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体系,这就是很强的竞争力。如果做一个比喻,就像用网在河里捞鱼,水从网中流过(左耳进右耳出),鱼被留在网中。学习外语的时候,甚至可以把这个作为一项目标去提升。

七月底在网上听了金观涛的一个讲座,很长见识,一激动竟然花了大半天时间去整理演讲稿。先是用科大讯飞收费的语音识别功能去识别录音,但因为演讲时口语化的表达太多,再加上普通话不标准,使得识别准确率很低,只能自己一遍一遍去听去记录。历史研究的目标之一是去探寻隐藏在历史事实背后的价值系统,这是讲座最核心的一句话,要重视价值系统,也就是人文研究。

我们通过种种隐喻在各种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方便我们总结经验、理解生活,从而指导下一步的行动。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只是知道而已,还需要在一个框架里整合起来,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系统:这是一个庞大而费神的工作,不过也是挺有意思的。

还想起两件小时候的趣事。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看古装剧,男主角能很潇洒的打开扇子、收上扇子,逍遥自得。我们一群人也买了扇子来模仿,争来争去后来评价潇洒与否的标准就是看谁动作快、看谁声音响。连着几天我们都在苦练,用力过猛,扇子都坏了几把。最后谁胜出已经不记得了,记得的是那个看古装剧的暑假,一家人在电视机前度过的一个个夜晚。

另一件事也是和看电视有关,小时候有一阵流行武侠片,武林高手各种盖世神功,当然羡慕。无意间从班上同学那里得到一份“秘诀”,握拳去砸墙,当把拳面磨平的时候,拳劲就能大进,就会有点内功。我当然知道自己无法成为武林高手,但是这份“秘诀”听着挺简单的,于是我就找时间对着墙用拳面去击打,打了一会儿只是感觉拳头疼,并不能感觉到拳面变平了哪怕一点点。好在我足够懒,练了几次没有效果就放弃了。知道现在,有时候想起这件事还会情不自禁地在墙上捶上几拳,再看看拳面,满是傻傻的回忆。

END

 

1 评论
  1. 第五段,第六段深有同感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