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鄂西北的一个小县城。别人问起时就说是湖北的,再细点就说湖北襄阳,几乎没有机会说到谷城这个名字。2005年初中毕业后,我在谷城呆的就很少了。这个月中旬请年假回家,亲切而又陌生。从汉口上了车,几乎整个车厢都是在讲家乡话,我张着耳朵放肆地享受着。还有家乡可口的牛肉面,这是用碱面做的,味道和其他地方吃的都不一样,小时候早饭经常吃。回家又有种陌生感。小时候熟悉的街道商场不见了,童年的小伙伴和同学没了联系。这是我的故乡,也只是我的故乡了。
这次回去见了初中班主任,聊天谈起现在的初中,她感慨现在学生的素质远远比不过十年前我们那时候了。也许是因为学生生活富足没有那么强的学习动力了,也许是重视教育的家庭里的好学生几乎都去大城市了,也许是阶层固化读书也没用了。现在有能力的年轻人回来定居的越来越少,甚至留在县城里有种没出息的感觉。现在县城的人有什么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去体会去观察。
想起很多琐事。初中时,班主任为了鼓励我们学习,让每个人在座位右上角贴座右铭,可惜同学们的座右铭我记不清楚了。只是记得我改过很多次,什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云云。那时候逮着机会翻各种书还有各种杂志,动力之一就是去找更有逼格的座右铭~
还有一件事。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下了雪,我们看到有一个男生穿着校庆的T恤在雪地里跟同学跑着玩,一阵惊呼。后来我们就用“百年五中”指代那个男生(因为校庆T侐上印的这几个字)。后来不知道从哪里听说那个男生在冬天穿T侐不是因为要锻炼自己或者是炫耀身体好,而是家庭条件不好。那时候心里满是敬佩和尊重。后来听说学校知道后也很上心,现在“百年五中”应该也已经工作了吧,希望生活能更好一些。
想起现在的媒体。互联网的普及让大家进入多中心的时代。以前电视和报纸掌握了话语权,控制了消息的源泉,消息只有官方这一个渠道。现在微博微信客户端,到处都有各种媒体发声,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媒体从传统的“集中式”进入到现在的“分布式”。人人都在发声,各说各的,说黑说白的都有。有些人没有耐心去甄别去判断,只是挑着自己喜欢的听,而有些自媒体迎合这种弱点,营造一个虚幻片面的世界。我们淹没在纷杂的信息中,不知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得学会取舍,得学会去找信息的源头。哪些资讯是要关注的,哪些媒体是原创的、可靠的、有价值的。“提高效率的方法,一是提高做事的速度,二是减少要做的事情。”我们在努力提高效率之前,先想想哪些事情是不必做的。有些帖子只是读着轻松、消磨时间,或者是增加聊天的谈资而已,不看也没什么。倘若有兴趣,时间留出来去看一些经典,沉下来去做点务实的事情。真正的学问是要吃苦的。
有一个问题常想常新:自己有什么赖以生存的技能和特长。换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去参与创业的话,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过硬的能力让别人愿意跟你一起创业。除了技术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比如运营、营销、写作、法律等等。如何跨行业、跨界去发现新的机会,也是一个值得琢磨的问题。也许可以有一个讨论和探索。“跨界产生无数机会:信息不对称套利,最新的科技转化,一些基于跨界的商业领域和商业模式等。”的确是这样。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