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时间:2015年6月-8月

书名:《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印刷.

        这是苏联教育者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育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谈作者作为小学校长期间对小学生教育方法的思考,背景是二战后的苏联(1950s)。在书中,作者提出小学期间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通过在大自然中亲身观察经历培养孩子对事物现象的观察力;通过想象童话等培养孩子的形象感知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读书和音乐培养孩子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和对他人真诚的关爱;培养孩子们作为人的尊严感和作为劳动者的自豪感。在书中,作者提到的几个关键词,诸如:想象力、同理心、健康的身体、集体主义、音乐教育、读书,都是有很多做法可以参考、发掘。这本书作者所表达的语言也很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孩子,言语之间都能感受到。
    下面是一些书中的摘抄:
  1. 童年岁月、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托尔斯泰认为,孩子从出生到五岁这段时间内,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从周围世界所摄取的,要比之后的人生阶段中多许多倍。
  2.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的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3. 让孩子通过周围世界去认识最初的科学真理,让自然现象的美和无限的复杂性成为思想源泉,把孩子逐渐引入社会关系和劳动的世界,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4. 生活验证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如果未能使小孩子恢复对善意和公正的信任,他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获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体验和个人尊严的感受。这样的学生到了少年时期就会变得心狠易怒,对于他,生活中就没有了任何神圣和崇高的东西,教师的话语也深入不到他的心底。
  5. 我知道一个小女孩,每逢父亲下班回来心情郁闷,沉默寡言,而母亲句句话都在设法迁就迎合他的时候,孩子便躲在院子里僻静角落默默哭泣。孩子的心由于对父亲的抱怨和对母亲的同情都要碎了…
  6.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孩子身上反映着父母的品德。学校和家长的任务,是赋予每个孩子以幸福。幸福是多方面的:它既在于人的才能得到发挥,热衷于劳动并在其中成为创造者;也在于能欣赏周围世界的美,并为他人创造美;还在于爱别人并被别人所爱。
  7. 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通过儿童独特的创作,这才是通向孩子心灵的正确道路。孩子用形象进行思维,他想象的这些景象越鲜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就越深刻。
  8. 要让孩子能感受美,并为之激动,要让体现真善美的那些形象永远铭记于他的心底。对美的赞赏、惊叹和欣喜,看来都是能引导我进入孩子心灵的途径。
  9. 故事应该富有色彩,形象鲜明,短小精悍。不能堆砌过多的事实,不要给孩子们过多的印象,否则会使他们对所讲内容的感受变得迟钝,以至于任凭什么也难以唤起孩子的兴趣。我建议教师们,必须循序渐进去影响孩子的情感、想象和幻想,通向广袤无垠世界的窗口必须逐渐开启,不可骤然完全敞开。起初,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事物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后对这些实际上尚未认识的对象会视而不见,成为空空洞洞的东西。
  10. 在思维的童年时期,思维过程应当尽可能密切的同周期世界中生动、鲜明、直观的事物相联系,让孩子起初先不要去思考那些因果关系,让他只是细心察看对象,在里面发现某种新东西。
  11. 每当精神紧张、情绪高涨、兴致专注之时,孩子的思维特别清晰,识记进行得也很紧张,学习效果也很好。
  12. 所谓的头脑迟钝,在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连孩子自己也感觉不到的周身不适所致,而并非大脑半球皮质细胞有什么变化或生理不正常。【的确,容易头晕,坐姿不规范,容易反馈,背部容易疼,都会导致学习效果不好。】
  13. 个别孩子对待生物和周围世界的美的冷漠态度使我非常不安,孩子的那种乍看起来令人不解的残忍行为也使我不安。比如学校有一个角落多年都有好几窝燕子,有一次我们到那里去,我还没来得及说燕窝的事,舒拉就已经往燕窝里面扔了一块石头。我为孩子们这种既赞美美好事物,又对美好事物的践踏无动于衷的乱象感到诧异。最令人焦虑的是孩子们不以这些微小的凶狠行为和对美对生活的冷漠为耻,这种行为和态度会逐渐发展成麻木不仁,乃至冷酷无情。【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假如孩子自己是那群燕子,被别人破坏了家,孩子会怎么感受了?不仅要关心自己,也要关爱身边的美好的事物】“科里亚便给小鸟送起饲料了。当时他还没有怜悯生物的情感,他只是由于小朋友的赞扬而感到高兴而已。不过,即使良好情感始于虚荣心也无妨。先让好行为成为习惯,过后它就会唤醒心灵。”
  14. 我永远忘不了那年秋季初寒的日子,我们来到花园的玫瑰从旁,看到开着一朵鲜艳的花。我们看着花朵,内心产生了忧伤之情:严寒不久即将摧毁这幅美景。我的眼睛跟科里亚的目光相遇:第一次在他的眼神里看到了忧伤和牵挂——纯洁的幼儿情感。集体的爱抚和善良的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一群孩子一起去爱护一草一木,体会关爱别人的快乐,会更有效果。】
  15. 在孩子的音乐教育中,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以及获得美学印象的那种需求。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孩子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文化修养水平,他就能达到其他手段所不能实现的文化修养水平。
  16. 音乐使得情绪反应更加敏锐了,它唤起了由音乐形象美所引起的想象。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音乐,这是教育者与儿童产生精神上的一致性的最好基础,音乐能开启人的心灵,教师和学生通过听乐曲,感受和赞赏它的美,就会变得亲近起来。
  17. 在宁静晴朗而又寒冷的傍晚,晚霞映雪,雪地上呈现一片粉红色,随即又变为淡青色。在这种时刻,孩子们产生的呃激情都是用言语和音乐旋律来表达的,他们默不作声的观赏景色,总想找出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我便帮助他们寻词觅句,每有所得,便觉得喜悦,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思考能力。
  18. 在小学里,分数应该是奖励勤奋的,而不是惩罚懒惰和懈怠的。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他什么都弄不好。
  19. 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同他全部精神生活越能有机地发生联系,阅读时思维过程就越复杂,阅读对智力发展也越有裨益。七岁前学会阅读的孩子能练出很重要的一种技能:他对词和句子成分的视觉和思维感知先于发声。读的时候孩子不被词句所束缚,他便有可能在那顷刻之间使目光离开书本,并在这个时间去思考和理解将读出声的那些东西。这样一来,孩子就能边读边思考、理解和领会了。正是这种流畅的阅读才是自觉学习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
  20. 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哪里不注意细心关切的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哪里就会产生漠然无情的人。如果童年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永远无法弥补。对悲和喜和敏感性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在这个年龄,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孩子犹如在设身处地地进行亲身体验。要让孩子们心中有他人,这是我为自己提出的重要的教育任务。
  21. 孩子们在为他们的朋友由衷付出的关注越多,就越能体察到自己身边的忧虑、悲伤和不幸,体察到别人最细致的情绪。不要引导孩子回避人类生活中的阴暗面,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生活中不尽是欢乐,也有悲伤。要让孩子心里也有别人的忧患。
  22. 只有当儿童集体能在精神上提高每个人,使每个人都确立自尊感并能自重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真正的父母之爱的核心就是让儿女由于感受到自尊而确立做正派人的志气。要让孩子为他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而自豪,并能维护自己的荣誉和尊严。
  23. 孩子的集体生活,不仅是志同道合者的团结友爱,还包括彼此的热情关怀,以及既能从理智又能从情感上体察别人悲欢的那些精神。
  24. 我尽力使学生不为追求分数,而为体验智力上激动人心的感情而去奋发学习。我极力促使对大自然奥秘所产生的惊讶心情和认识事物后的欢乐感受,成为激发和活跃儿童思维的推动力。年幼的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进行。
  25. 有些孩子思考过程存在缺陷,这些孩子在记忆中很难建立,尤其难以保持几种物体或现象之间的联系。我观察他们的思维过程后认为,首先应当教会孩子们从思想上一下子抓住一系列的物体、现象和事件,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26. 请教师们珍惜孩子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求知识的火花。点燃这一火花的唯一能源就是劳动中取得成绩的欢乐和劳动者的自豪感。
 To be continued.
0 评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