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阳明学述要》,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1版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中国心学集大成者,是明朝历史上备受名人推崇的人物。文能立德立言,著书讲学,以《传习录》流传后世,武能带兵打仗,运筹帷幄,平定宁王叛乱,是一代伟人。《阳明学述要》是钱穆在1928年写的,对王阳明思想的历史传承及发展创新进行简要论述。这本小书不厚,以文言和半白话为主,内容很丰富,很耐读。如何磨练心性、如何知行合一,读后对这些问题会有更加清楚的答案。
王阳明学说的纲要分为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谨独、立志、事上磨练七个部分,书中第五章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良知
《传习录》中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坦,便是他本体”。
知行合一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原来知行在本体上本是合一的,知行之不合一,只为有私欲隔了。要复那不曾为私欲隔断的本体,便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致良知
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致知则意诚。
谨独
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
立志
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事上磨练
无论有事无事,只是个‘必有事焉’,只是个‘存天理,去人欲’,只是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一个未发之中,和发而中节之和。这是阳明所谓的事上磨练。
读书摘抄
- 阳明是一个多方面有趣味的人,在他内心充满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热烈的追求,一毫也不放松地往前赶着。他像有一种不可抑遏的自我扩展的理想,憧憬在他内心的深处,隐隐地驱策他发奋努力。他似乎是精力过剩,而一时没有找到发泄的出路。他一方极执着,一方又极跳动,遂以形成他早年的生活。
- 他只在自己内心深处奋斗着,在外面却表露着他一贯的人格,他还是倔强,还是高兴。
- 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
-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生察克治。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 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则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功。故区区专说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
- 讲王学的人,只要先辩一个真切为善之志,专一在此,更无别念挂带,便是良知栽根处。从此戒恐惧,从谨其独知处下功夫,久久自见意诚境界。意诚了,自得认识知行合一的本体,识得此体,自会悟到自己的良知。这是走上王学的真路子。
- 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治怒亦难,治惧亦难。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克己是泯其小我,明理是复归大我,这是变化气质的方法。
To be continued
@2017-01-01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