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著;
前些天买书凑单时想起网上有人推荐过这本书,发现这本2013年出版的书各大网站已经卖空了。而孔夫子二手书市场上这本书甚至卖到了120元(原价29元),于是从图书馆借了书来看。
这本书是杜维明(Tu Weiming)1968年在哈佛大学历史系提交的博士论文,作者根据王阳明的著作及其年谱,试图对王阳明青年时期(1472-1509)期间的成长、思考、内心感受进行重现,探索阳明的成长历程:在青年时期如何探索自己的兴趣,遇到哪些挫折和磨难,又是如何回应的;提出知行合一的背景又是什么~作者说:“我既不打算对阳明思想走向成熟的岁月做全面的阐述,也不打算对知行合一做系统的分析。我要做的是弄清这位青年的内心感受,从而确认这一伟大思想的来源。”
书中最令人触动的是阳明对自我实现的自觉而不懈的探求、直面问题和艰难的勇气和决心、对榜样的信任和模仿,还有对亲情友情师生情的看重。他走过很多弯路,兴趣点有过多次转移,但一旦探索到自己的使命所在之后,便专心做学问、立志做圣贤,讲学讨论以传播儒学观点。在同时代的大环境(很多读书人热衷于科举从政,迷信经书内容,缺少自我提升意识)来看,阳明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来看,他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知行合一,有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感觉。
摘抄:
1. 1486年,守仁的文化英雄是东汉将军马援。这位满腹经纶的将军的突出特征是在军事行动中富于想象的应用战略战术,使之适合具体的情况。那时守仁对马援的认同可能是青春的幻想,但是后来当朝廷委派他指挥江西南部和广西的军事行动时,这种认同对于形成他的自我形象起了重要作用。守仁在感情上对马援的爱慕,长期影响着他的行动方式,特别是在军事事务中。守仁对马援的认同有着强烈的宗教情感,对他来说马援远不止是一位将军。他的牺牲精神和他的责任感,同他在军事战略上的才能一样,使守仁深受感染。
2. 守仁的朋友湛若水在为他撰写墓志铭中特别强调:守仁在经历了五溺之后才最后找到儒学之路:“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词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3. 很少有人知道,守仁之所以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书法家,部分是因为拒绝把书法技巧看做目的本身。他有意用书法来训练自己,这使他能够超越职业习气,从而形成自己的特殊风格。
4. 守仁18岁时,在父亲的课教之下,他于堂弟和妹婿一起攻读儒家经典。白天,他同他们一起按照既定的规划读书学习;晚上他自己研读先秦的哲学和历史著作,常常读到深夜。他进步之快,使同窗感到惊讶。他们后来才知道,他的真正目标并不在科举。他关心的事情似乎超出了外在的共鸣。以前,他生动活泼、合群、好玩笑,现在他变得庄重少语了。起先,他堂弟和妹夫以为他只是做样子,后来他们终于接受了他的严肃,在他面前变得收敛多了。
5. 当守仁去格竹子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精神上的探索:如何把一种具体的自然现象的客观理解同自我实现的内心关怀联系起来?换句话说,他陷入一个永久的哲学困境:解决自我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张力问题,即解决内与外的冲突问题。
6. 以前,他相信通过体验竹子里面蕴含的理,就能够获得关于他自己的更好的知识。现在,他相信通过系统有序的研究而不是灵感,可以达到他说追求的结果。
7. 他进行精神探索的认真严肃的态度,迫使他深究自己的内心经验。倘若他知道他在那个层次不可能体验格物,他就会尝试新方法,并使自己适应新环境。
8. 守仁一直在热忱的寻求某种他可以托付终生的终极生活方式,他也许认真考虑过做一个马援似的将军或者道家仙人的可能性。但是真正的问题不是哪种社会角色最适合他,而是如何充分实现他自己。现在,正当他可以做最后选择、完全切断他和世俗的联系之时,他深切地体验到本原的亲情有多重的分量。他在内心承认了父亲和祖母的感情是人性中不可化除的真实。他意识到自我实现应该接受人类的基本感情,把他当做出发点。如果违背人类的基本感情,自我实现的道路即使没有完全阻断,也会变得曲折艰难。他认识到他的自我价值和内心最深处感情的分量。
9. 虽然原初的亲属关系有约束力,但人的自由并不是由切断原初的亲情达到的,也不是由内心获得拯救达到的。其实家庭纽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束缚,这样的纽带提供一个导向图,个人通过他确定自己的恰当位置,它是一个框架,个人因此认清自己的身份。
10. 阳明教导说,读书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获得外在的东西,而是从内部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读书学习是身心之学,其核心是如何进行自我修养,让古代圣贤的话深入内心。这基本是一个创造性的适应过程,而不是被动的驯服过程。它包含着一种有意识的努力,通过一系列的内心抉择使自己合乎圣人的教导,即‘立志学做圣贤’。
11. 要懂得圣贤之学,使之成为品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唯一的途径是进行内在自我转变。这种转变真正基础是:成圣贤不是一个抽象的理想,而是实现身心的真本性。
12. 圣贤致力于品格的修养,是为了洞明一个终极的真理:人可以通过他的力量超越他自己的局限,并为天地的变革之功助一臂之力。
13. 虽然没有机会与他的同辈人自由交流思想,但阳明却能够以拜访名人故居等方式培植他与几个杰出历史人物的精神联系。通过这些联系,他的内在自我世界变得更有活力。
14. 在这样痛苦艰难的处境下能有什么作为了?在这样的处境中做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在这种令人绝望的困境中,儒家圣贤有什么特别的话要说吗?
15. 阳明在内心净化之后,他重新在人际关系的场景里进行活动。这里所包含的信息是非常清楚的: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君子必须坚持不懈的更新他对自我修养的认定和对读书的兴趣,坚持通过交友和授徒来传播儒学。
16. 在阳明看来,最好的讲学办法是通过亲身传授来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不仅采取对话的方式,而且还要以身示范。钟的形象最能表现他的教育理念:不敲不响。而且同钟声一样,他的回答是随问题深度不同而变化的。
17. 阳明在龙场讲学时有四条教学指南: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四点建立在一条儒学信念之上:通过仿效典范和反省获得自我知识,是教育别人最好的方法。由于自明是启发别人的前提条件,所以为了成为树立榜样的老师,自己首先要学做学生,并且要一直坚持下去。这样,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从学生的反应中学到东西。他们成为一个读书共同体,通过相互帮助达到自我实现。这些是以培养人际关系为基础的。
18. 根据以上论述,阳明对自我修养的理解可以总结如下:人生最大的任务是做圣贤,然而如何成为圣贤决不能从外在的方法开始,必须从内心的抉择或立志开始。要使所立之志成为自我改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必须有学习作支撑。不断学习必然导致自我批评,深化的自我批评表现为朋友和师生之间的相互指正。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共同体有明确的目的,即他的每一个成员实现他的自我。
19. 关于知行合一,阳明这样论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是行也。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辩,辩即学也,即行也。辩即明矣,思即慎矣,学即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辩之后而措之于行也。
20.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的立志概念也可以说是意志的确立,做一个生存选择或下一个决心。可以肯定,朱熹注意的焦点也是如何做圣贤的问题;他也相信读书学习的首要目的是自我改造。然而由于他强调必须通过格物逐步认识人事和自然的理,他无意中忽略了心是自我改造的活动主体。
21. 具体来说,格物包含着不断检查自己行为的结果,也包含着读书:认真阅读经书和不断寻求日常事务的道理。为此,同老师进行书面的和口头的交流都是必要的。而且它还包含着对外部世界的自然现象和人事进行研究。朱熹把格物看做自我修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最终目的是明吾心之全体大用。朱熹认为,格物是道德主体有意识的努力,力求把一叶草或一次人的行动所显示的理内在化,道德主体必须恪守客观的理,否则私欲就会强大起来,失去觉悟真理的机会。因此,涵养、存养、省察同格物一起,构成主体净化和达到事物终极意义的同一个过程。
22. 这样一个统一体是知和行的本体,他在立志改造和完善自己的抉择过程中显示出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样,知的本质在于见之于行动,产生实际的转变效果;而行的本质在于助长自我知识,产生深化自我知识的效果。
END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