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宏观经济学(第二版)》,保罗·R·克罗格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最近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想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借以了解未来经济走势、判断行业发展。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书中深入浅出,把宏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东西以简单的形式展现出来。
我觉得一个国家的经济从宏观上说是有引擎存在的,当经济过热时,容易产生供过于求,也就是产能过剩,需要踩刹车使经济减速;当经济衰退时,生产低迷,失业率增加,需要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发展。然而,在政策制定者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面临若干问题:如何判断当前国家经济形势的状态,如何在不同调控措施带来的后果中trade-off(例如刺激经济能够降低失业率,但是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而降低通货膨胀的措施可能增加失业率)。这些决策是需要有理论和实证的支撑的。
政府常说经济发展要靠“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有形的手”就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如政府主导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无形的手”是市场经济,基于大家在遵守若干规则的前提下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的假设,对经济产生影响。前者主要是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也就是讨论政府如何认识进而控制经济的发展;后者是微观经济学的范畴,讨论市场经济的个体如何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做出合理的反应。下面为宏观调控相关的内容。
站在政府层面,刺激经济发展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政府可以制定多项财政政策,如降低税率、增发国债、兴建公共项目工程等。在过去十几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就是投资、出口和消费,出口和消费也是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考虑到政策迟滞性的特点,在实际实施时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相反,如果经济过热需要控制,则通过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提高税率、减少国债、减少公共项目工程的审批修建等,来控制经济过热。
从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看,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是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如图)。以投资为例,假如政府制定了刺激经济的政策,通过发行国债、出卖土地、向银行贷款、利用已有的税收等方式自己筹集资金开展工程建设,或是通过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鼓励民间资金进入产业投资,这样大量资金得以投入到一些行业中去,企业利用这些投入创造产品和价值,如果创造出来的价值大于投入,这个机器就能够继续运转下去。实际情况中,工程建设或者行业促进政策会带动一大批上下游的企业运转,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居民收入、政府的税收等都有望增加,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政策失误,将资金投入到那些不能创造利润的行业(比如本来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欠下的债务无法偿还,就会有金融风险。这就是当前政府大力倡导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用意,对于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行业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对于产能过剩、落后的行业要调整要控制、要引导创新和转型。
对于房地产而言,在上世纪90年代末废除住房分配制度后,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并带动了钢铁、水泥、建材等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房价也一路飙升。大量年轻人通过贷款购房,将未来若干年的收入,提前交给了房地产商和政府。政府通过售卖土地获得大量资金,其中一部分进行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科教创新等方面,如果这部分政府主导的投资能够促进企业、高校、创业者等创造更大的财富以偿还这部分投资,那么这样的经济发展就是能持续的;如果这部分投入无法得到回报,比如有几个城市出现了“鬼城”等,就会出现经济问题。如果以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价值,忽略其定价围绕实际价值的波动,那么最近十几年宏观经济的机器的动力来源,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国后长期工农业剪刀差带来的原始财富积累。第二,中国人口红利带来的廉价劳动力和大量的初级技术工人,由于他们的低收入带来的财富积累。第三,中国城镇化阶段房地产繁荣时期对未来若干年财富的预支而形成的财富积累。这些财富一部分沉积到个人身上甚至转移至海外,一部分以不同形式挥霍掉,还有一部分投入到价值的再创造的流程中。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个机器继续运转下去。
在此之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也就是财富,如何定义。在没有信息产业和光伏之前,硅几乎是没有价值的,但是现在硅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财富是可以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的需求开发等产生出来的,它对应着更多的资源产出、产品产出、服务提供,也对应着必须有相应的客户为之买单,有谁愿意拿多少财富来换,产品就有多少价值。如果未来能够在城镇化、工业4.0、能源互联网等行动中创造更多价值,更多有人愿意购买的价值,经济就能可持续发展。
当然,还应该从国际视角来看待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在经济宏观调控中,也需要充分利用汇率、关税、外汇储备、国际大宗货物交易等方式进行调控。从国际范围来看,财富的创造也是国际范围内产品的交换过程。例如一架大型波音客机,如果中国不能自主制造,就可以卖得很贵,换回很多的产品;倘若中国也能自主制造,那么美国就不能卖得贵,也换不回那么多产品了。这是科技或者工业之于我们的意义之一,避免被别人剥削,保留可以剥削别人的能力。现在国家以实业为重,积极从房地产向创新产业转型,强化经济实体力量,是一条必经之路。而技术人员在这个阶段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文中由于能力有限,观点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后续还会修正。)
附录:书中的一些摘抄
- 国内生产总值GDP包括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比如资本品、新建筑以及存货的变动量。不包括中间产品和服务,二手产品、股票等金融资产。GDP=C+I+G+X-IM, C是消费支出,I是投资支出,G是政府购买的产品和服务,X是出口的产品,IM是进口的支出。
- 通货膨胀率是年物价指数的变化率,而年物价指数根据菜篮子价格来确定,由一系列典型产品的价格综合而得。
- 长期增长的动力:劳动生产率是工人的平均产出量。生产率的增长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有关。物质资本包括机器设备、建筑等。人力资本包括工人的技术能力和素质。而技术进步泛指生产过程中的技能和方法。
-
金融系统,比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可以降低交易资本,降低金融风险,提供资金的流动性,从而动员更多的储蓄和投资,利用利率和金融机制,使得好钢用在刀刃上。
-
现代经济中,有四种主要的金融资产:贷款、债券、股票和银行存款。贷款是用于购房或者企业投资。债券是大型企业或政府的筹资方式,债券购买者通过债券评级机构获得债券发行者的信息,从而决定是否持有债券。股票代表对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银行通过收集用户的储蓄,在保留一定量的现金存款之后,其他存款贷给了企业、购房者等,同时附带银行的承诺:只要债务人按时还款,银行不会随意要求变现或取回存款。
-
收入与支出边际消费倾向(MPC)是:当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时,消费支出增加的数量。边际储蓄倾向MPS是:增加的1元的可支配收入中被储蓄起来的数量。在金融系统中,初始的投资会产生若干可支配收入,这些可支配收入除去储蓄后会投入第二轮的投资中,产生第二轮的可支配收入,如此往复。在一个最简单的模型中,投资x元可产生的实际GDP的增加额为y=x/(1-MPC),x的系数就是乘数,有点像杠杆的味道,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实际消费支出y=MPC*x+b,其中x是可支配收入,这个线性函数就是总消费函数。虽然消费支出远大于投资支出,但是投资支出的繁荣和萧条会驱动商业周期。投资支出的水平取决于利率、未来期望的实际GDP水平、当前生产力水平。若利率降低,原来无利可图的项目现在变得可行,原来无法获得资金的项目也能获得资金。实际GDP增长率越高,导致投资支出水平越高;实际GDP增长率越低,导致投资支出水平越低。
-
货币政策货币供给的度量采用货币总量来衡量,有两种衡量方式M1和M2,M1是狭隘的定义,包括流通中的货币、支票和活期存款。M2与M1相比增加一些近似货币的资产,本身并不能作为货币,但是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或活期存款的资产,比如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基金等。但是股票和债券不属于货币供给的一部分。银行为存款人提供流动性资产的同时,还可以把存款人的大部分资金投向非流动性资产,比如抵押贷款和企业贷款。为了满足任何一个人提取存款的要求,银行需要持有流动性资产(现金),这部分可以放在银行自己的金库中,也可以以存款的方式放在央行为该银行开设的账户中。这部分流动性资产称为银行存款准备金,对应的准备金占银行持有的公众存款的比例是准备金率。这部分不是公众持有,所以不算流通货币。
-
银行通过两种方式影响货币供应。一种是银行使得一部分货币保存在金库中,从而退出流通。另一种是,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创造了流通中的货币,使得货币供给大于流通中的现金重量,实现了货币乘数的效应。通货膨胀相当于对货币持有人进行征税。也就是说央行或者美国央行,通过印制钞票,导致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向所有货币持有者收税,以偿还债务或者进行财富的二次分配。
-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共识:a. 扩张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治理经济衰退,但当存在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b. 财政政策在治理经济衰退时是有效的。财政政策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变动,产生制动稳定器的作用。c. 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不能降低失业率,使之保持低于自然失业率的程度。d. 货币政策在稳定经济中发挥着首要作用。灵活的财政政策只有在货币政策无效的特殊情况下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因为财政政策存在着时间延迟。
相关的概念:GDP、失业和通货膨胀、长期经济增长、储蓄投资和金融系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货币供给的决定、货币需求曲线、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共识、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政策。
0 评论